×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酷不列颠”文化革新下“直面戏剧”的缘起及对“英国性”的重塑

作者:范宁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直面戏剧”是英国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戏剧浪潮,它为英国沉寂了近十年的剧院带来了生机,但因其极端性等原因,从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直面戏剧”能否作为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论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至关重要,关乎这个流派是否具备研究价值。有学者将其视为独立流派而系统论述,也有学者以此流派作家缺少共通性与作品的价值问题为由而质疑作为独立流派的合法性,本文从这一论争切入,结合其所处的历史语境“酷不列颠”文化复兴运动来论述其合法性,并探讨其超越戏剧本身的文化价值,即对“英国性”的重塑。

唐君毅哲学美学方法论探蠡

作者:陈龙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唐君毅的哲学美学建构以会通中西为基本视域,以创化中国哲学美学为根本鹄的。他采取了“超越的反省”与“贯通关联”统一的思考方法,利用了“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书写方法。“贯通关联”要求克服中西对立,揭示中西哲学美学的亲和性和共通性,“超越的反省”要求超越传统主义,展现中国哲学美学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即哲学史以论哲学”是“超越的反省”与“贯通关联”的具体应用,既可彰显思想的延续性与普遍性,亦可展现思想的差异性与创造性,提供思想的创化线路。

谢克纳味匣子训练法与印度味美学之比较

作者:倪胜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味匣子训练法是由谢克纳发明,后来被他的学生们发展了的一种新型演员训练技术。他选用印度美学里的九种味,将它们随意填入九宫格中,仅要求九宫格最中间的一格必须是狂喜。然后让接受训练的学员随意跳入某格,按照格子里的味进行表演。然而,味匣子训练法误解了味的含义,将情和味混为一谈,而味匣子并不丢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态度,会造成与东方表演体系冲突,导致演员无所适从。

浅谈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王朴微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论爵士乐》是阿多诺早期研究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认为,阿多诺从爵士乐的商品属性和受虐属性出发,批判爵士乐艺术性与民主性的缺乏;阿多诺对爵士乐的批判,需从魏玛共和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与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双重角度加以看待,理解批判背后所体现的思考;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虽在阐释具体音乐现象时会出现偏差,但因其抓住了流行音乐发展的本质规律,故对现时代流行音乐界仍具有很大的观照意义与警醒作用。

从震惊体验看本雅明电影美学思想

作者:王丽芳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震惊”是技术复制时代下的电影伴随着“灵光”消散带来的体验,作为媒介的电影通过画面的支离破碎及蒙太奇拼贴方式、镜头的无意识带来的集体幻觉,以寓言式的方式体现了工业时代下人的异化,同时人们也抵御着这种幻觉。

断代的能量:漫谈杰姆逊的辩证批评的一侧面

作者:王璞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本文是一篇理论述评,漫谈“断代”在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克·杰姆逊的辩证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和特殊效能。在“历史感消逝”的时代,“断代的逻辑”开启着总体性的视野,决定着批判性认知的可能。这里不仅涉及历史认识论的激情和“社会形式的诗学”这一重要指向,而且牵连出断代意识的文化政治主体性的问题。由此,本文也将杰姆逊的断代操作和卢卡契、阿兰·巴丢的哲学工作分别进行比较。最终,我们必须在一个深刻变革的当代境遇中重新体认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断代能量。重新涌现的断代视角正是当代思想论争的重要一部分,我们也必须历史化我们自身的“现在”。而我们究竟有哪些文化政治的策略、选项和行动力,正取决于这一历史化思维的辩证程度。

弗理契艺术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

作者:吴泽南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20世纪初,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被全面译介到中国。从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看,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艺术论”提供了体系和范本。20世纪30年代围绕弗理契主义的文艺论辩和批判运动又为当下的庸俗社会学反思敞开了再批判的空间。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看,弗理契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全面译介和彻底批判,呈现了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艺术理论的不同接受状况。今天,回顾或还原这一理论译介传播、论争批判的历史原像,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论文学的事件性

作者:刘欣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思考文学的事件性无法绕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理论:其一,他们指认语言的革命潜能,文学作为语言事件在此意义上具有一种创造性精神生产的革命性;其二,正是由于文学对行动事件的叙述所产生的新的、仅在文学中存在的事件,构成了对历史及当下状况的一种解释和裁判,成为人类回忆自身行为事件的源泉;其三,文学的存在本身即对人之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承认,文学以其作为触发承认事件的存在方式构成个体与自身、他人、社会的纽带;其四,文学可能会遮蔽真实,但它同样会激活语言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承认的契机,让潜在的未来事物成为现实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真理事件。

上一页 678910 11 12131415下一页  第 /105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