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盐城大松林墩墓地汉墓发掘简报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2020年南京博物院与盐城市博物馆对大松林墩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41座,其中汉代墓葬9座,年代从西汉早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盐城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提供了考古材料。

失范与重构:对“马家窑文化”命名的反思

作者:李健胜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马家窑文化”命名失范主要在于它无法涵括马家窑类型之前分布于甘、青诸地的彩陶文化,也无法合理解释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之间在器形、纹饰上的巨大转折。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统属而非并行关系,早期西北彩陶当统一命名为仰韶文化,可分为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五个时期。

新出六种皋陶文献与战国时代的皋陶历史记忆

作者:王少林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新出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唐虞之道》、上博简《容成氏》、清华简《良臣》《厚父》《四告》六种皋陶文献为重建战国时代的皋陶记忆提供文本基础。战国时代的皋陶记忆内涵丰富,涉及多个面向。皋陶作为东方鸟夷族系宗神,成为祭祷对象,作为徐夷、群舒部族代表人,以政治力量成为虞夏之际的早期国家职官,在文献中还作为禅让的备选部族继承人存在。皋陶记忆的核心是“皋陶作刑”,这成为战国秦汉以下皋陶历史记忆最强势的部分。“皋陶作刑”素地为皋陶部族善于征伐、早期国家兵刑合一的传统,春秋晚期以后,随着成文法的出现,皋陶作刑成为战国时代“法”普遍化的历史根据。“皋陶作刑”传说中的张力是由法律的原始性与历史性造成的,这也成为战国时代诸子不同流派皋陶主题分化的原因所在。

《穆天子传》作于西周史官说批判

作者:周书灿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穆天子传》历来被视为以小说、神话为主兼具多学科价值的综合性著作,西周的传世文献和金文中尚未见小说、神话文体;《穆天子传》于晋代出土之前,于东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未见任何著录、转引的信息;《穆天子传》部分文字用语和西周金文及先秦文献用法差异明显。如在西周金文和先秦时期的传世文献中,未见一例称天子之妃曰“皇后”的记载,显而易见,《穆天子传》中之“皇后”必为西周以后乃至秦汉时期之称谓。西周金文中包含“天子”的句子,绝大多数是赞美周王的,《穆天子传》中的“天子”没有一例用作赞美颂扬周穆王的,而皆为一般性的记事记言文字,二者之间,差异颇为明显。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的名字,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得很清楚,分别为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各种古代文献记载,颇为一致。《穆天子传》中的“穆满”之称,全部见于《穆天子传》等汲冢书出土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及更晚的文献中。除《穆天子传》外,迄今尚未发现一例见于其他先秦秦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有“穆满”之称,显而易见,其绝不可能为西周时期史官对周穆王的称谓。“太王亶父”不是西周人的称谓,太王和公亶父合为一个人是战国时的事,《穆天子传》卷二记 “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一语,必非西周时期周穆王所说。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出现于春秋中晚期。黄金用作货币,则始于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卷二所记,天子乃赐赤乌氏之人黄金四十镒的传说,并不符合西周时期的历史事实,传说的发生绝不可能早于战国时期。《穆天子传》所载“七萃之士”迄今尚未见载于西周时期的金文和中国早期文献。迄今尚难以对《穆天子传》的著述年代和作者此复杂问题下确切定论。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则可以做出判断,《穆天子传》绝不可能成书于西周时期,更非西周史官所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秦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控制疆域向外围地区的不断拓展,中原王朝与生活在周边地区各民族开始出现疆土上的冲突,随之发生生产及生活上的联系,在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今内蒙古地区为主体区域的中国北部边疆,历史上是以游牧见长的诸草原民族的主要分布区,这些草原民族在历史时期与中原王朝的长期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各民族也在自发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移民促进边疆开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作者:王绍东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移民现象自古存在,并对中国疆域开拓、文化互动、民族互嵌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内蒙古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地域辽阔,生业形式多样,人口密度低,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移民区之一。内蒙古地区的移民活动开始于石器时代,贯穿于历史全过程。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形式多样,既有军事性移民,也有强制性移民,还有开发性移民。呈现出双向性、互恰共赢性、移民原因多样性等特点。内蒙古地区的移民活动促进了地区开发,加速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化交流、互补与升华。

概念解读下重思封贡体系

作者:沈一民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摘要:自费正清系统提出Tributary System的理论框架后,它就成为分析古代中国与周边部族、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的重要范式。然而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包括理论名称等在内的诸多层面,学者之间,尤其是国内学界,产生了巨大分歧。在分析Tribute、System的不同内涵的基础上,封贡体系是对译Tributary System最有效的一个词汇。封贡体系的定义是指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包括古代中国和众多朝贡国在内的,以“册封回赐—称臣纳贡”为表征的双向活动进行联结的地区性国际体系。

“纪念何其芳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2022年12月16—17日,“纪念何其芳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腾讯会议的方式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现代中文学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贵州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西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集美大学、鲁东大学、衡水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共九十余人参加会议。各位代表围绕何其芳的生平细节、文学作品的辑佚与考订、学术思...
上一页 1234 5 678910下一页  第 /271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