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ISBN:978-7-5161-5370-3

出版日期:2014-12

页数:264

字数:278.0千字

点击量:5810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33.6 [6折] 原价:¥56.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为寻求具有新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人才培养体系及实施途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我国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实现高等院校的功能、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从教育部在近年重点推进“两个平台”“两个机制”建设,发布《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并组织实施等举措上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重心应放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应致力于实质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在持续动态的跨文化教育互动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正确处理教育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这不仅仅是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先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以高度的国家和民族责任心去设计和培养具有服务自己祖国和民族精神的、具有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文化自觉、文化选择和辨别以及跨文化适应和沟通技能等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以合作办学项目为主,数量居多;办学层次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其中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跨文化适应状况、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对于我们了解目前项目学生的整体跨文化适应水平、进一步完善跨文化相关课程与培训、提高师资队伍、促进中外双方院校学术合作、促进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与外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模式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创新的过程,跨文化沟通与适应问题贯穿于整个合作办学活动当中,尤其是项目谈判、教学与心理咨询、跨文化培训等环节,且涉及学生、中外方教师、项目管理人员等多个群体,对实现合作办学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跨文化适应与交际问题的重要性;深入调查、分析、确定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以此为据,构建高等院校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能力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是如今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一个需要关注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谭瑜博士的这本书便是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在这本书中,作者敏锐地认识到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肯定其具有解放学生思想、开阔视野、加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民族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合作办学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积极作用的前提下,用从点到面的实证性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文化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探究性提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可行路径和实施建议。综观全书,这本书具有以下三个优点或特色:

第一,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质量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跨文化适应水平与能力培养的视角。作者认为,项目学生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对整个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项目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视、培养和有效监控。因此,作者选择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研究主体,依据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通过点面结合的实证调查,对其现阶段在文化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状况、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还较为薄弱的时期,所做出的一项非常有益的探索性实证研究,同时也能够对现有西方涵化理论模型的适应程度进行有利的检验和补充。

第二,采用片段描述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质性分析具有很多亮点。不同于单纯、枯燥地总结出一条条引起文化冲突的可能原因,作者首先对每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片段进行完整描述,然后紧接着运用相关的跨文化理论对现象背后所涉及的文化价值观冲突、语言与人际交往模式差异、社会组织结构、自我和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深层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多方面的阐释和分析。本人认为,这种叙述与分析的方式更容易让读者在生动的阅读中获得共鸣,并能参考作者的分析思路和运用相关理论,对自身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相关跨文化事件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对其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分析辨别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实质性的帮助,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范例。

第三,作者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个针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设计的跨文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结合了实证研究结果以及跨文化培训相关理论,并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具有创新性。该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一站式”或“短期性”的出国前语言或文化培训,而是有步骤、分阶段地将不同的任务分布、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中,包括出国前、出国后和回国后,且在以项目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教师和管理团队的跨文化能力培训及双方院校的跨文化领域学术合作等内容,力图将其有机结合,目的性明确,方法可行性强,对合作办学双方院校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相关跨文化培训、课程设置和学术合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检验。

总之,按照作者的研究思路,探究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高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项目学生跨文化培训及相关课程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能够为如何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

本书以作者的2013年5月答辩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经过修改、补充、完善成书,并吸收了作者近期研究的部分成果。谭瑜博士曾在澳洲留学三年,在悉尼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作为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工作人员,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作两年。因此,她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不仅通过大量调查访谈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而且还融入了作为澳洲学生和管理者的亲身感知的认识,再加上她与国内外杰出学者、专家、老师的请教、交流,以及她自己长时间来对课题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理解和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祝愿她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是为序。

中央民族大学 哈经雄

2014年8月20日于北京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潭瑜(2014).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