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ISBN:978-7-5161-1368-4

出版日期:2012-08

页数:296

字数:310.0千字

点击量:4858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28.8 [6折] 原价:¥48.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双重性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作为突破口,借以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农业从整体上还是弱质产业,受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农业生产和增长方式正经受着市场经济、国际竞争等巨大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信息化创造出了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效能状态。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打破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且能够廉价、便利地让农民获取来自外部世界的科技、文化、教育、市场等信息,全面、快速地提升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抢抓信息化机遇,2004—2012年中央连续9年均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现代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一书,以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作为选题,具有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双重性质,选题本身具有开拓与创新价值。另外,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信息化相关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建立了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一是构建了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理论框架,提出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区域评估和划分的体系,并对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了系统构建。二是针对评估值处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临界点附近的地区或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区域农业经济类型的地区的区域,提出了其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与组合的思路。三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区域评估和划分依据之一的农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的设定,以及对区域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等方面均具有开拓价值。

这部学术专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资料翔实、观点明确、语言凝练,体现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受到从事“三农”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充分发挥该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应有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王淼

2012年7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安森东,常璟.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安森东,常璟.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安森东和常璟(2012).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