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焦循:《孟子正义》(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3年版。
熊铁基:《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
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梁)刘勰撰,郭晋稀注释:《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版。
(唐)韩愈:《韩愈文选》,童第德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华书局2009年版。
(明)王阳明:《传习录》,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清)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钱穆:《国学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梁启超:《作文入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三联书店2008年版。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联书店2008年版。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出版社2010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育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瞿世镇、董坚志等编纂,朗读者整理:《民国小学生作文》,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苏立康:《语文教学对话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刘放桐等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靳玉乐、李森:《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合作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选编》,2002年。
舒新城:《舒新城教育论著选》,吕达、刘立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亮、杨海燕、刘耀明等编:《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三联书店2006年版。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沈小培、郑苗苗、李宝庆编著:《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孔懿:《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余文森等编著:《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光荣:《文化的诠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孙建锋:《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屠素凤:《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森、伍叶琴主编:《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中华书局1992年版。
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杏保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力:《王力论语文教育》,唐作藩、李行健、吕桂申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
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林海:《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尚文:《语文对话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上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靳健:《后现代视界中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富仁、郑国民主编:《当代语文教育争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洪宗礼、柳士镇、倪文进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建鹏、胡足青主编:《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陈黎明、邵怀领:《中国当代识字教学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李森:《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沈晓敏:《对话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的教育学》,严振国等主编,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丁·布伯尔:《人与人》,张健、韦海英译,史雅堂校,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德]马丁·布伯尔:《我与你》,陈维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加]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B.S.布鲁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顾建明译,施良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美]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伍中友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郭少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美]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瑞士]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英]戴维·伯姆:《论对话》,李·尼科编,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韦尔斯:《在对话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下的课堂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倪梁康主编:《面对事实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张柠:《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朱纯深:《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名作欣赏》1994年第7期。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王尚文:《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钟启泉:《论教学的创造性》,《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7—8期。
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郑国民、黄显涵:《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5期。
李冲锋:《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2期。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7期。
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
李冲锋:《对话教学的环境创设》,《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张增田、靳玉乐:《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钟启泉:《发霉的奶酪》,《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张洁:《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2期。
靳健:《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李铁范、李旺兴:《论语文对话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6期。
靳健:《参与—对话 高师院校课程实践范式转型探究》,《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第1期。
[日]池野正晴:《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期。
靳健:《孔子诗教哲学与朱熹诗教哲学的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
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靳健:《老子思想的建设性价值》,《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高向斌:《“对话教学”八问》,《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语文建设》2010年第4期。
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
靳健:《僧肇“有无双遣”方法论的哲学超越及其局限性》,《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张华:《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特征与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6期。
张光陆:《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倾听》,《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张华:《重建对话教学的方法论》,《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2期。
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期。
靳健:《王阳明心学及其宇宙论审美境界》,《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靳健、赵晓霞:《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由程翔老师的一节“课堂作品”说起》,《语文建设》2012年第2期。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
张光陆:《对话教学的课堂话语环境:特征与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2期。
赵晓霞:《如何在知识情境中展开对话——高三语文复习课对话教学例说》,《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
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
赵晓霞:《孔孟对话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教育探索》2012年第5期。
赵晓霞:《深化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语文建设》2013年第2期。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Burbules,N.C.Dialogue in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110-111.
Burbules,N.C.&Bruce,B.C.(2001).Theo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as Dialogue.In Richardson,V.(ed.)(2001).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Fourth Edition),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p.1113.
Crapanzano,V.On Dialogue.In Maranhão,T.(ed.).The Interpretation of Dialogu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276.
David Bohm,On Dialogue,Edited by Lee Nichol,London and New York Press.
Edwards,D.,1993.But What Do Children Really Think?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Content in Children's Talk.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1(3-4),207-25.
G.Witalack.Zur Psychologie des Frage-Antort-Geschens in der Unterstufe,Phil.Diss.,Karl-Marx-Universität Leipzig.1965,S.134.
Halliday,M.A.K.,1978.“Towards a 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93.
Lemke,J.L.,1985.Using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Geelong,Vic.:Deakon University Press(Re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Martin Buber,Ich und Du.Heideberg Verlag Lambert Schneider,1977:9-12.
Mercer,N.,1992.“Talk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K.Norman(ed.).Thinking Voices: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Oracy Project(pp.215-123).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Newman,D.,Griffin,P.,& Cole,M.1989.The Construction Zone:Working for Cognitive Change in Scho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p.127.
Palincsar,A.S.& Brown,A.L.“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Strateg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2).
Poulo Freire and Donaldo Macedo.“A Dialogue: Culture,Language,and Race.”i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65,No.3,fall 1995,p.382.
Sidorkin,A.M.Beyond Discourse: Education,the Self,and Dialogue.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Vygotsky,1987,“Thinking and Speech.”In R.W.Rieber&A.S.Carton(eds.).The Collected Work of L.S.Vygotsky,Volume 1: Problems of General Psychology.New York: Plenum.
Wood,D.,1992.“Teaching Talk.”In K.Norman(ed.).Thinking Voice: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Orac Project(pp.203-214).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