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类(按正文出现的先后排列)
[1]《教材论》,曾天山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汉语词汇计量研究》,苏新春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语言与语言教学》,田小琳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心理语言学》,朱曼殊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教材设计与编写》,范印哲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教育心理学》,莫雷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当代教育学》,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教育心理学》,张大钧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教育心理学》,邵瑞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学习心理学》,周谦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朱智贤、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邵瑞珍、张渭城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心理语言学》,桂诗春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4]《认知心理学》,彭聃龄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汉语词汇研究》,葛本仪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16]《中文文本自动分词和标注》,刘开瑛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7]《汉语词义学》,苏新春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18]《语料库语言学》,黄昌宁、李涓子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计算语言学基础》,冯志伟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李春葆、曾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技术》,何玉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Excel应用与提高》,本书编委会编者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汉语词义学》,贾彦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6]《现代汉字学》,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7]《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著,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28]《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2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下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下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1]《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下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下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3]《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汉语语言心理学》,常宝儒著,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3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见http://www.gov.cn/gzdt/2009—08/12/content_ 1389889.html。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见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8/20/t20130820_ 24677356.shtml。
[4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等编著,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汉办、北京语言大学等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 论文类(按正文出现的先后排列)
[1]苏新春等:《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意义》,《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2]资料来源于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http://www.sinobook.com.cn/press/newsdetail.cfm? iCntno =1382。
[3]邢红兵、舒华:《小学语文教材用字基础部件统计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
[4]摘自http://www.shyywz.com/jsp/index/show.jsp? id =4245&newsType =147 (2005)。
[5]曹建召、陶本一:《三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用字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为研究对象》,《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
[6]胡根林、陶本一、郭曙纶、于龙、曹建召:《上海市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字量、字种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4期。
[7]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一)》,《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二)》,《汉字研究》2005年第一辑。
[9]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三)》,《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10]吴格明、郑浩:《语文版初中试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语文建设》2008年第4期。
[11]吴格明、韩振、杜易帝:《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4期。
[12]郑国民等:《小学语文常用读物的字种与字量研究——“三、百、千”“四书”、古诗80首等六种读物的用字》,《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13]董兆杰(2008a) :《字频统计与识字教育科学化》,《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会议论文集》,2008年。
[14]董兆杰(2008b) :《小学识字量表研制是识字教学改革的奠基工程》,《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会议论文集》,2008年。
[15]李如龙等:《教材语言三议》,《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
[16]苏新春、杜晶晶:《教育教材语言的再探讨之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17]李如龙:《语言教育讲义提纲》,待刊。
[18]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会议论文集2008年。
[19]王宗海:《低段识字与写字教材呈现方式管窥——以苏教版识字与写字教材为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0]杨小微:《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21]吴格明等:《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4期。
[22]郭曙纶:《汉语语料库大规模统计与小规模统计的对比》,《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2期。
[23]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24]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25]郝美玲、刘友谊:《留学生教材汉字复现率的实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26]王敏、王晓明:《小学语文各册用字复现状况浅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27]陆丙甫:《心理学和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导报》1986年第7期。
[28]王斌华:《重视识字教育的奠基作用——从国际比较教育角度看小学生识字问题》,《文汇报》2007年11月12日。
[29]孙慧玲:《新课程标准苏教版与人教版小学教材在识字编排上的独特特点》,《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30]孙慧玲:《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1]《专家教授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评价》,《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
[32]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 版) (1—6年级)的审定意见见http://www.ywcbs.com/gx/more.asp? i =64&title =7&press =4&press3 =0。
[33]江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34]董兆杰(2008c) :《识字教学何时走出困境》,《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会议论文集》2008年。
[35]于龙、陶本一:《识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语文教材用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1期。
[36]王月华、申卫平:《建构汉语汉字考级制的设想》,《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会议论文》,2006年。
[37]董蓓菲:《“多认少写”的学理依据》,《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38]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法的科学运用(下)》,《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39]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法的科学运用(上)》,《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40]崔永华:《从母语儿童识字看对外汉字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41]王晓霞:《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之一》,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会议论文2006年。
[42]苏新春:《位序调查法与学习性字表》,《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3]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44]孙照保:《小学识字量现状和识字量要求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4期。
[45]孙照保、夏晓春:《小学生识字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3期。
[46]王宁:《谈〈规范汉字表〉的制定与应用》,《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47]费锦昌、魏励:《有关制定〈汉字规范字表〉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3期。
[48]王惠、余桂林:《汉语基础教材的字频统计与跨区域比较——兼论全球华语区划与汉字教育问题》,《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
[49]程荣:《字表制定的规范性与应用性——从〈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的启动所想到的》,《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50]王铁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2003年第4期。
[51]冯丽萍:《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3期。
[52]郭熙:《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53]魏冬云、唐陶富:《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54]任丹凤:《优秀教材应具备的条件和品质》,《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55]李宇明:《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56]柯丽芸、杨艳:《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义类分布初探——以“性质与状态”义类为例》,《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57]李运富:《字理与字理教学》,《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8]李运富:《论汉字数量的统计原则》,《辞书研究》2001年第1期。
[59]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60]史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最低量基础词汇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61]雷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识字教材的发展与问题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
[62]陶本一、郭曙纶、曹建召、胡根林、于龙:《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报告》,《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9期。
[63]魏顺平、傅骞、何克抗:《低年级小学生用字情况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8期。
[64]参见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gfhzb/gfhzb/gong_ gao.html。
[65]胡根林、陶本一:《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小学识字量规定比较》,《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66]孙建祥:《小学语文新课标附发字表的意义与缺憾》,《第四届全国教育教材会议论文集》2012年。
[67]尹斌庸、方世增:《词频统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2期。
[68]苏新春、顾江萍:《语文教材词语的“摊饼式”分布态——兼谈基础教育基本词的提取方法》,《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9]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教育研究》1983年第5期。
[70]吴忠豪:《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调查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