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关于俄罗斯腐败问题的评析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当今,腐败已是关系到俄罗斯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引起了当今俄罗斯高层领导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不少反腐措施,但至今未取得成效,并呈“越反越腐”的趋势,根由何在,值得研究。腐败并不是在苏联剧变后的俄罗斯才出现的,在18世纪前的俄国,君王对其官员不发给薪俸,官吏依赖接受贿赂维生,只是在1715年开始,在彼得学习了西方才向官吏发给固定的薪俸。但在封建帝国的沙俄,庞大的官僚机关在办事效率低下与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并不能消除普遍存在的腐败。到了苏联时期,斯大林采用红色恐怖与利用革命初期的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官吏贪污腐败得以控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斯大林对高度集权体制出现的种种弊端不思改革,从而在各级...

俄罗斯对外经贸合作政策与体制的变化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在苏联时期,较为重视对外经贸关系,把它视为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政策。纵观苏联对外经贸关系7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从地区结构来看,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向东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只能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战后与战前相比。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西方转向东方,在战后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在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1950占81.1%。到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的比重由1950年的81.1%下降到61.6%,而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比重分别由15.0%提高到...

俄罗斯对农业实行了哪些改革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农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一个薄弱部门。斯大林执政时期大规模的饥荒就发生两次,一次是30年代初集体化时期,一次是“二战”后。每次饥荒饿死的人数以百万计。1950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6480万吨,1913年沙俄时期为7250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490万吨与500万吨,人均谷物为447公斤与540公斤,畜产品为27公斤与31公斤。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参见陆南泉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51、270页;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其他有关材料...

如何评价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改策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所有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不论其转型方式与最后达到的目标模式有何不同,都无一例外会涉及所有制的改革。可以说,所有制的改革是经济转轨的核心问题,而国有企业改革又是所有制转型的关键。这也决定了所有转型国家都把国有企业改革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不论在原苏联东欧国家还是在中国,一直存在着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误区:认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高级形式。并把这个理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实际上,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斯大林主义,或者说是苏联化了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而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

俄罗斯财税体制改革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俄罗斯在确立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转型后,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财税体制作了重大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根据市场与财政所满足的不同的社会需要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基础上,实行分税制,以确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收入范围,根据事权范围划分支出范围。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财政作为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这一职能而言,并没有多大区别,即国家都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以此来为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实现提供财政基础。但财政在实现分配职能的过程中,采取的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途径与作用,在不...

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并对经济体制立即进行激进式“休克疗法”转型。在苏联剧变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转型”一词。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需要作出解释。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制度性的变化,将引入全新的制度尝试,“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旧制度,这一制度已经不能应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的挑战。与...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教训:苏联剧变20年之际的再思考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接着在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宣布苏联不存在的宣言。转眼间,苏联发生剧变20年过去了。无疑它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因为,这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崩溃,不单单标志着战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东西方“冷战”与苏美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长达近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与战后建立的一大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因此,这一事件比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教训要丰富与深刻得多。这也是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原因。我国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亦应看到,至今在不少问题上特别在苏联剧...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与对苏东剧变的关系

作者:陆南泉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简介: 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执政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标志着广大苏联人民对改革抱有希望的开端。虽然改革在某些领域和某个阶段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改革政策及措施得到了实现,但从整个改革过程看,进行得并不顺利,在不少情况下改革处于“空转”状态。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并成为苏联社会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和加速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失败的客观因素、主观原因与对苏东剧变的关系。长期以来,笔者在分析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时,一直特别重视阻碍机制(有人用障碍机制,这是翻译的问题。原文都是механизмпрепяствия)对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这决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问题,而是...
上一页 12345 6 78910下一页  第 /11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