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反思增长政策——来自最新文献的证据

作者:付敏杰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时期,经济政策会朝着“调结构、转方式”的角度继续深入调整。本报告在回顾战后发展中经济增长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认为政策的简单改变虽然带来短期增长效果,但是长期增长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来实现。本报告认为,分配是政策的首要功能,因而政策制定者应当注意宏观政策的内生性。维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得相对低廉的技术改进,同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制度,以保证长期繁荣。,摘要:

结构性减速与中国经济再调整

作者:张平 张平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明显下降,经济进入减速期。这一减速并非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减速,而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与全球再调整、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结构变化、为应对经济结构问题实行的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与企业价值链升级压力等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明显,中国原有的依靠人口红利、国际化红利与城市化红利的增长模式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内在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迁、劳动成本上升等潜在挑战,但是,如果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这些挑战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机遇。为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一方面要从需求侧“稳经济”,降低减速冲击;另一方面进行供给侧的积极调整,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以达到“稳速增效”的政策目标。,摘要: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宏观作用机制

作者:付敏杰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财权、事权不对等的情况下,以内部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政府开始用土地财政方式为城市化融资。在分析土地财政资金流程和中国特色的土地供给模式下,本报告分析了土地财政的宏观作用机制:城市福利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将其纳入了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并且论证了这两个问题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意义。,摘要:

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本报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选取代表城市规模、服务水平和经济活动32个指标来研究我国279个地级市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结果发现,全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城市和省会城市,最差的大多是西部普通地级市。从省会发展水平来看,广东、江苏、湖北、浙江、辽宁、陕西、四川、黑龙江、山东和吉林排名前10位。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排全国第一,显示出雄厚的城市实力,中西部差距也比较大,东中西城市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格局非常明显。本报告认为,只有政策在关注城市硬件的同时,注重软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尤其是私营部门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均衡增长。,摘要:

中国居民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研究

作者:陆明涛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本报告采用CGSS2006数据建构居民效用水平的度量,运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估计包含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品的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结果证实了“广义恩格尔定律”,从需求角度给出了消费结构升级的依据。结果表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愿意在住房消费上进行投入,在工业品消费上更少投入。全国和城乡居民三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弹性曲线随分位数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住房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其消费比例也会下降,可能其他类型的服务品(如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比例会上升。住房价格上涨一般会使得居民住房消费数量的减少,为了保持效用水平不变,居民会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数量,但当人均住房消费处于较高水平时,存在住房价格上涨使得居民继续增加住房消费的可能。另外,城市化将增加居民的农产品与工业品消费,但如果城市化不能提高居民收入,则农村居民城市化难以带来房产消费总量增加。,摘要:

政治外溢与中国的区域差距——基于产出核算的实证研究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本报告从一般均衡视角,采用产出核算法研究我国的区域差距问题。结果发现与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驱动型的基本特征相吻合,人均物质资本差异对于地区产出差异的解释程度远远高于技术差距。在产出核算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某地与政治中心距离所表征的政治区位和以是否拥有海岸线表征的经济地理,对该地区的人均产出、人均资本和技术水平有重大的影响,从而意味着鼓励人口自由流动、减少政治外溢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方法。,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本报告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部、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技术效率变化与纯技术效率的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势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区市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摘要: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简介: 基于拓展的增长核算框架,本报告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是:(1)中国经济增长有六个结构性特征:人口结构转型,生产率的产业再分布,收入分配调整,城市化率提高,资本效率递减,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窄,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增长减速。(2)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风险是:收入分配格局再调整导致的减速风险;过度无效投资;经济杠杆率持续拉升;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的过快减速风险。(3)为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潜在风险,资本效率提高是政策着力点,低效率企业出清机制的建立及相应制度改革深化,是未来经济稳健增长的必由之路。,摘要: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第 /6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