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web/resource/wwwroot_release/zsfwpt/template/highSubLibraryheader.template.html不存在!

以更广泛的文化自信建设岭南特色都市文化的思考

作者/译者 :阙志兴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是现代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建设岭南特色都市文化应更广泛更深入挖掘包括“乡愁”记忆、革命文化、禅宗文化、珠宝文化等在内的广东都市文化资源。具体而言,这需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强化文化教化和人文交流合作;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弘扬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创新。

北京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浅析

作者/译者 :周尚意 成志芬 许伟麟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记得住乡愁”既对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国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还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北京西四地区为案例研究区域,首先,从乡有多大、乡有多远、乡是否可以移动的空间维度评价案例区的乡愁实践;其次,从人们对身体的态度、对生活经验的态度、对文化建构的态度这三个地方维度评价案例区的乡愁实践;最后,文章列举了案例区体现人性之创新本性、与人为善、热爱自然的三种价值观的乡愁实践。本研究以期为北京胡同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译者 :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隶属于北京...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外来务工人员、打工子弟和农村大学生三个群体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生活时,共同面临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方面,面对户籍、工作、技能、歧视等现实问题,他们无法融入现代城市。另一方面,受农村衰败的客观情况和城市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在主观上对农村生活普遍失望。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双重边缘人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焦虑

作者/译者 :吴玉军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城市化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历史转化过程,也是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重大转变过程。这一点在当代城市新移民——农民工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城市化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对比,他者话语的形塑,制度设计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很大挑战,出现身份认同焦虑问题。如何从制度建设、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建构等各层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显得十分迫切。

城乡教育共生 一项教育哲学探索

作者/译者 :刘远杰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反思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城乡教育”问题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局限,共生哲学或共生价值观无疑是一种必要选择。以此为基,建构一种具有“现实超越性”的城乡教育共生观,是为一项教育哲学探索。城乡教育共生即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作为具有不同“性格”的教育形态之间“异质共存”、互补发展,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关系构型。城乡教育共生实践的可能性关键在于:确立平等正义·承认正义的哲学前提;重建乡村教育;拾掘与建构乡土知识;正视“逆城市化”现象与“新乡村主义”思潮和可能出现的“教育互转”。

城市人精神还乡中的自然

作者/译者 :刘孝廷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博物学与我们的当下生存直接相关。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理解博物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与研究范式、一种思想与方法传统、一种姿态与情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化,城市规模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新问题,要解决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系统的城市病,利用城市博物学的理论与实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城市博物学是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活体或有机体来对待,通过绿色化、林园化、公园化、山水化等建设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宜居城市,把城市变成一种适宜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博物存在。对整个北京城区进行博物标示,建立博物品牌,强化人们的博物印象,唤起博物记忆。可先在城市博物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增加标示,建立城市博物的时空地图,加强教育和宣传。从而焕发城市活力,增强北京的城市魅力。

教育、城市与大国发展

作者/译者 :陆铭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来发挥人力资本外部性和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在城市中的互补性,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是于国于民均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应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可随人口流动而携带,同时,多种渠道增加教育资源总量,促进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清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构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作者/译者 :黄江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简介: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现代大城市生活结合起来,从5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出发构建包括城市的健康性、安全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活力在内的特大城市宜居框架。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了特大城市的4项宜居原则,即依托大都市圈解决城市功能集聚与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的矛盾;确保城市产生丰富的多样性,避免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紧凑发展中适当利用“人随线走”的建设模式(TOD开发模式);巧妙设计,打造疏密结合、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
上一页 318319320321322 323 324325326327下一页  第 /903页  跳转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