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web/resource/wwwroot_release/zsfwpt/template/highSubLibraryheader.template.html不存在!

继续推行积极稳健的民族政策

作者/译者 :熊坤新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在刚刚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会议指出,一些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难度较大,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涉及我国长期所主张的民族理论和所施行民族政策的成效时,会议定了调: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虽然也强调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对既往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

作者/译者 :马戎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虽然会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全文没有向社会公布,但是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和一些机构的传达,这次会议释放出来的许多信息仍然引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关注。首先,这次会议召开的形式充分体现出中央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六位政治局常委和在京所有党政军高层干部均出席这次会议,除了五个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外,其他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副省级城市分管民族工作的干部也都齐聚北京出席会议,同时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设分会场直接收看。人们通常认为“民族工作”主要是民委系统和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事务,与其他...

对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译者 :周宁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宗教关系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方面的关系,保持和促进宗教自身、宗教与宗教、宗教与社会方面的和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关系宗教和社会两个方面,宗教与社会的适应程度高就和谐,适应程度低就不和谐,完全不适应就会发生冲突。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所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各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宗教和国家两方面做出努力,宗教方面是主体,国家方面是主导。国家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对宗教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宗教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开展活动服务社会。“积极...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立

作者/译者 :龚学增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了“文化大革命”后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的拨乱反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进行了曲折探索。毛泽东曾郑重宣布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强调要谨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宗教;继续...

继承中华人文主义优良传统 建设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

作者/译者 :牟钟鉴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1.人文与宗教互补而不对立。儒家是人学是社会德教,作为主导,与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形成互补。儒家的人本思想使佛教、道教增强了道德理性与现实关怀,使温和主义成为主流。佛教、道教的神灵崇拜超世信仰弥补了儒家不谈死后来世、神鬼之道的不足,以满足人们解脱生死、祈福消灾的愿望。儒、佛、道各自内部也是人文与宗教互补。在儒家一方,既有敬天法祖的宗教,也有修己安人的哲学。在佛家一方,既有拜佛求福的佛教,也有见性悟道的佛学。在道家一方,既有炼养成仙的道教,也有清心自由的道家。由此可知,在中国文化史上,人文与宗教的界限是模糊的,关系是亲近的,没有欧洲史上人文与宗教之间激烈的对抗。2.各家各教在争鸣中走向融合。在和...

坚定走中国特色宗教工作之路

作者/译者 :王作安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2014年宗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和优良的作风推进宗教工作,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破解难题,夯实基础,凝聚共识,行稳致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团结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导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

面向社会的认同与共识

作者/译者 :李向平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毫无疑问,十八大提出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完整地勾绘出一个当代中国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跨民族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

作者/译者 :朱晓明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简介:在2015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跨民族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深入阐发和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加强治国理政、“治边稳藏”的理论建设,掌握思想理论的制高点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作用。1.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曾经是跨民族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1949年以来毛泽东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基本特点是运用阶级分...
上一页 386387388389390 391 392393394395下一页  第 /903页  跳转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