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民族国家视域下西双版纳多元文化和而不同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西双版纳山峦逶迤,河川纵横,利于各群体势力割据,同时也限制其发展。强大的群体难于蚕食、吞并周围弱小群体,扩充壮大为强大的单一民族势力。民族、宗教群体混杂居住模式,在和平时期因国家政权的控制、管理、分配、仲裁等干预,相安无事。而在动乱年代,群体间可能会因为利益矛盾发生冲突,却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友谊与仇恨都具有社会记忆,动乱时期的仇恨、伤痛、隔阂会影响稳定时期的群体关系。历史长河中治乱兴衰为亘古不变的规律。执政者的第一要务诚然是殚精竭虑延续国运的长盛不衰。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维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使中华民族能在盛衰更替中屹立不倒。中国传统社会,宗教与社会的互动主要体现为宗教与皇权的政治互动...
关键词: 群体  文化  民族  视域  宗教  

西双版纳文化群体持续多元发展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在西双版纳,民族与宗教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加上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宗教群体也呈现立体交叉式分布。如傣族和布朗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中傣族人口为316151人,占总人口的27.89%;布朗族人口为47529人,占总人口的4.19%,数据来自2010年西双版纳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1]合计为363680人,占总人口的32.08%,成为西双版纳最大的信仰群体。但这一信仰群体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在分布上,傣族分散在西双版纳大大小小的坝子里;而布朗族散居在从布朗山乡向北经打洛镇、西定乡到勐满镇沿国境一线的山脉,中间夹杂着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山地民族,也没有连成...
关键词: 群体  西双版纳  民族  傣族  基督教  

西双版纳多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发展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西双版纳13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历练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居住格局。傣族在西双版纳两县一市均匀分布,几乎占据所有大大小小的平坝。勐腊县的3个壮族村寨和勐海县的2个回傣村寨也“镶嵌”在平坝的傣族村寨中间。其他少数民族可统称为山地民族,居住在围绕平坝盆地的山区和半山区。早期来此的汉族主要是做官、经商、当兵的,居住在“街头”。总体来讲,傣族在西双版纳境内人数多,却被大山分隔在大小不一的坝区内;山地民族也被平坝河谷所割裂,只占据各个孤立的山头,民族群体力量不便于集中。虽然各民族都有聚族而居的特点,但并没有形成联合成片的单一民族群体。哈尼族集中分布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
关键词: 民族  傣族  格局  村寨  汉族  

民族通婚与西双版纳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因果链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文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不仅可以通过影响民族通婚间接作用于多宗教和谐共存,而且直接对多宗教和谐共存产生影响。族际通婚促进了多宗教和谐共处,而宗教和谐共处又反过来为族际通婚创造了条件。这表明宗教和民族都是一般社会因素,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西双版纳地区的社会和谐。 图2-1 宗教和谐共处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民族  文化交流  宗教  因素  

西双版纳民族通婚的社会因素分析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民族之间通婚有利于多宗教的和谐共处,但只是多宗教和谐共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中介因素。它不仅是多宗教和谐共处的因,还是其他社会因素的果。这些社会因素通过中介变量——“民族通婚”间接促成了多宗教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它们作为社会学路径分析中的外生变量才是多宗教和谐共处的原初动力。通过路径分析来探究这些外生变量如何通过民族间通婚这一内生变量影响宗教的和谐共处将更具实际意义。关于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一直备受民族学研究者的关注。学习借鉴前人三个因素(民族基本特征、历史关系特征、两族共处特征)参见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87页。'>[1]、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经济文化和人口...
关键词: 社会  民族  傣族  因素  汉族  

民族通婚对西双版纳文化交流交融的影响状况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在民族地区一定不能忽视民族性因素。民族性对民族地区普通大众的生活始终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宗教与民族有着形影相随的天然联系,探究宗教问题不可能回避与民族性因素的牵连。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传统上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不仅是两种宗教教义教规的区别,更带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差异。再如勐海县勐海镇曼短村委会曼峦回和曼赛回的回傣,说傣语,穿傣服,住傣楼,但民族身份是回族,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如此来看,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与民族性因素是分不开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以感情、血缘、亲情和礼俗为纽带的初级群体组织。夫妻双方组成家庭,并不单纯是两位恋人的结合,也使各自所...
关键词: 群体  西双版纳  民族  文化交流  傣族  

各民族经济依赖奠定了多元文化共存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州境西部与东部、坝区与山区海拔、气温、雨水的差异,促成了坝区与山区、当地与外地在物质上的互通有无、人员上的你来我往、文化上的相互交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全国各地乃至西双版纳的各个民族都参与进来,可谓家家离不开市场,人人都有经济意识。群体、地区间的物质交流都牵连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双方就会重视这一交换关系,不会随便背离和放弃,从而使得交换关系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凝聚力”。“结构性凝聚力”提高了交换的频率,实现了交换恒常化,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参与市场买卖的热情,进而形成“关系性凝聚力”。“关系性凝聚力”和交换的恒常化,增强了交换双方...
关键词: 经济  西双版纳  文化  民族  市场  

现代社会西双版纳各民族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简介: 西双版纳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双版纳在封建领主制度下,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布朗族、拉祜族、瑶族、佤族、基诺族以及部分哈尼族等山区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1949年后没有经历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当地经济情况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次吹到了祖国西南边疆的土地上,社会经济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双版纳根据自身特点,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支持,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水力发电、旅游、铁矿石、水泥、自来水、啤酒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西双版纳房地产业“直升式”发展,改变着当地民族间的居住格局。在第二...
关键词: 经济  蔬菜  西双版纳  民族  傣族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11843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