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延新:《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蔡镇楚:《论古汉语比较句》,《邵阳师专教与学》1981年第3期。
曹逢甫:《汉语的比较句:主题与评论的研究方法》,载曹逢甫等编《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语法篇》,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曹逢甫:《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车竞:《现代汉语比较句论略》,《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陈珺、李向农:《祈使句中状态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分析》,《汉语学报》2005 年第3期。
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陈克炯 :《〈左传〉形容词简析》,《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79 年第4期。
陈明富:《古汉语形比句量值补语的历时考察》,《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3期。
程书秋:《“比”字句替换规律补议》,《北方论丛》 2004年第4期。
程湘清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崔宰荣、林弥娜:《元代比较句试探——以“比”字句和平比句为主》,《汉语史学报》(第十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邓凤民:《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句语序类型》,《汉语学习》 2012年第2期。
刁晏斌:《当代汉语中的“比N还N”式》,《语文学刊》2001年第3期。
丁声树等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董凤伍:《〈醒世因缘传〉里的一种特殊比较句》,《滨州师专学报》 1991年第3期。
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 年版。
董志翘:《汉译佛典中的“形容词同义复叠修饰”》,《语文研究》2007第4期。
段业辉 :《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段业辉 :《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1991年版。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年版。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冯文贺:《复合名词短语N_1AN_2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判定与分析》,《汉语学习》2013年第3期。
冯志伟:《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高耀墀:《现代汉语语法》,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龚娜:《汉语方言中的XA式状态形容词》,《汉语学报》2011年第3期。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1期。
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韩玉国:《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 期。
何洪峰:《黄冈方言的比较句》,《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
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何乐士:《〈左传〉的比较句式与虚词》,《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何乐士:《元杂剧语言特点研究——从〈关汉卿戏曲集〉与〈敦煌变文集〉的比较看元杂剧语言的若干特点》,载程湘清主编《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洪心衡:《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洪心衡:《现代汉语语法概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胡蝶、康健:《〈祖堂集〉中的比较句及其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虚词》编写组:《古代汉语虚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黄婷婷:《广东丰顺客家方言的差比句》,《方言》2009年第4期。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黄晓恵:《〈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兼论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异》,《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蒋静:《比较句的语义偏向及主观程度的差异——“不如”句、“不比”句和“没有(没)”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蒋静忠:《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
金恩姬:《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黎锦熙: 《定语和状语》,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李大星:《〈水浒传〉的重叠式形容词》,《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李海霞:《先秦的ABB式形容词组》,《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李靖之:《上古汉语比较句的三种类型》,《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开:《文史研习和理论学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方言》2003年第3期。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敏:《形容词下位分类研究述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李向农:《单双音节意欲形容词句法语义特征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李宇明:《论形容词的次级》,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梁银峰:《甲骨文形容词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
刘长征:《递及比较句的语义理解及制约因素》,《汉语学习》2005年第2期。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刘丹青: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
刘凤:《“三言二拍”中的“比”字比较句研究》,《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刘海平:《五、六世纪名量结构和比较句的南北差异》,《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1期。
刘萍:《形容词能否出现在“X了O”结构槽中》,《辽宁大学学报》1999第3期。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刘顺:《双价形容词及相关问题》,《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刘焱:《量词与形容词的搭配问题探讨》,《汉语学习》1999年第5期。
刘焱: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柳士镇:《语文丛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柳英绿:《韩汉语比较句对比》,《汉语学习》2002年第6期。
卢福波:《汉语比较句中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载胡明扬主编《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卢卓群:《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马骏:《单音形容词的叠合》,《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马鹏举:《不同语义关系下形容词组合的句法表现》,《汉语学习》2013年第2期。
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语言研究》2003年第2期。
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马志伟:《形容词ABB式的声调读音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第2期。
孟淑娟:《淄博话的形比句》,《语文研究》2001年第1期。
孟肇咏:《古汉语比较句初探》,《运城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潘文国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研究》,《语言科学》2006年第5期。
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全国外语院系《语法与修辞》编写组:《语法与修辞》,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载吴福祥等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六),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沈开木:《论“语义指向”》,《华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沈阳:《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沈阳、 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施其生、郑婧敏:《汕头方言两种比较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载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方言学报》编委会编《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史存直:《语法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史佩信:《比字句溯源》,《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史银姈:《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宋亚云:《上古汉语性质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及其鉴别标准》,《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
宋玉柱:《语法论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苏新春等:《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申瑛:《语法述要》,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方言》2000年第3期。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海棻:《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
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红梅 :《形容词、动词AABB重叠式构成的语义条件——以“三言”、“二拍”为例》,《学术交流》2003年第7期。
王金鑫、卢莹:《可比较性与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类型》,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启龙:《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数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文、王海芳:《形容词能否带宾语——兼谈词的活用和兼类》,《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王希杰:《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松辽学刊》1996年第1期。
王希杰:《论显性修辞学和潜性修辞学》,《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王云路:《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文炼、袁杰:《谈谈动词的“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
温锁林:《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又A”》,《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2期。
吴立红:《状态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的程度磨损》,《修辞学习》2005年第6期。
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谢仁友:《汉语比较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3年。
谢晓安、班兴彩:《语法修辞表解及练习》,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严修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逢彬:《关于殷墟甲骨刻辞的形容词》,《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杨建国:《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杨建国:《元曲中的状态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杨洁:《恩施方言否定式差比句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杨秀明:《漳州方言形容词谓语及其后续成分》,《方言》2010年第1期。
姚占龙:《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量级差别考察》,《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殷国光:《古汉语比较问句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变》,《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
殷国光:《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殷志平:《“比”字句浅论》,《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殷志平:《语境与否定比较句》,《语言研究的新思路》,范晓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游顺钊:《口语中时间概念的视觉表达——对英语和汉语的考察》,《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2期。
于立昌、夏群:《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禹和平:《汉语双音节形容词AABB重叠式的语法功能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袁宾:《近代汉语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袁毓林:《现代汉语二价名词研究》,载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形容词的类》,《袁毓林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毓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曾德祥:《简论比喻对汉语双音节化的促进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翟颖华:《论“不”和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否定式》,《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
张爱民等:《“X比N还N”句式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斌:《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赪:《唐宋时期“比”字比较句的演变》,《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张赪:《从汉语比较句看历时演变与共时地理分布的关系》,《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国光:《比较句中比较词的更替和比字句》,《遵义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张国光:《古代汉语比较句四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你第1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选择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1993年。
张国宪:1994 《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1994年第4期。
张国宪:《论单价形容词》,《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张国宪: 《双价形容词对语义结构的选择》,《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
张国宪:《论双价形容词》,载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张国宪:《三价形容词的配价分析与方法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2002年第5期。
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张敬源、 张艺:《“有”字比较句的加的夫语法视角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张全真:《〈元曲选〉中的差比句式》,《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张双庆、郭必之:《香港粤语两种差比句的交替》,《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
章新传:《〈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章新传:《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比”字句——“比”字句的历史演变轨迹探寻之一》,《上饶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张新武:《动词作谓语的“于”字差比句及其训诂问题》,《语言研究》2009年第3期
张谊生:《“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
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张贻惠:《古汉语语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赵金铭:《〈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载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赵金铭:《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赵遵礼:《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赵日新:《形容词带程度补语结构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郑懿德:《表比较的“有”字句》,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周国光:《现代汉语形容词配价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
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载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林清等:《现代汉语格式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邹韶华:《“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六),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