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岳麓书社2004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学记第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
(明)王阳明撰:《传习录》,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明)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力:《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唐作藩、李行健、吕桂申编:《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出版社2002年版。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中华书局1992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靳健等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哈经雄、腾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宝玉柱:《民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自清:《经典常谈》,中华书局2009年版。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贲:《阅读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秘舒、凌旻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瑞]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B.S.布鲁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顾建明译,施良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威伦、哈奇森、博斯:《有效教学决策》,李森、王纬虹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韦尔斯:《在对话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下的课堂实践·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美]布鲁斯·乔伊斯等:《教学模式》,兰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詹森(Eric Jenson)等:《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温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舒尔曼:《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王艳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帕梅拉·格罗斯曼:《专业化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李广平、何晓芳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美]安德森等编:《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皮连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Ellen Weber:《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丹齐格:《什么是杰作》,揭小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美]布鲁姆:《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法]孔帕尼翁:《理论的幽灵》,吴泓缈、汪捷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奥尔德森:《阅读评价》,王笃勤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美]沙朗·沃思、希尔维亚·L.汤普森:《方法篇:美国中小学阅读》,顿祖纯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巴登尼玛:《藏族教育之路探索》,《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
王鉴:《课堂的困境》,《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第9期。
王鉴、王明娣:《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靳健:《语文参与式学习及其有效性条件》,《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靳健:《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由程翔老师的一节“课堂作品”说起》,《语文建设》2012年第2期。
王宁、易敏:《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詹先友:《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王荣、曲江尚玛:《青海藏区教育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第10期。
祁进玉:《青海省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研究与思考》,《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11期。
王洪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李长吉:《讲授文化:课堂教学的责任》,《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杨薇、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第3期。
陈振华:《讲授法的危机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6期。
赵晓霞:《如何在知识情境中展开对话——高三语文复习课对话教学例说》,《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
赵晓霞:《学问魅力与赋权增能: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10期。
赵晓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模式探微》,《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1期。
赵晓霞:《公开课的预设与留白:从“适教”到“适学”》,《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期。
曹文轩:《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光明日报》2013年4月25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同步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Ausubel,D.P.(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Halliday,M.A.K.(1978).“Towards a 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93.
Kieffer,C.H.(1984).“Citizen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3).
Palincsar,A.S.& Brown,A.L.(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Strateg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Shulman,L.S.(1986).“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56.
Vygotsky(1987).“Thinking and Speech.” In R.W.Rieber & A.S.Carton(eds.).The Collected Work of L.S.Vygotsky,Volume 1:Problems of General Psycbology. New York:Plenum.
Rappaport,J.(1987).“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Toward a Theory for Psych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5.
James A.Banks(1988).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llyn and Bacan,Inc.
Storr,A.(1988).Solitude,London,Flamingo Press.
Senge,P.(1990).The Fifth Discipline,New York,Doubleday.
Pascale,P.(1990).Managing on the Edge. New York,Taouchstone.
Schrage,M.(1990).Shared Minds,New York,Random House.
Estonia,J.(1991).Decision Making and School Improvement:LSCs in the First Two Years Reform.Chicago,IL,Chicago Panel on Public School Policy and Finance.
Lang,P.(1992).“Administrative Workshop.” unpublished paper,Oshawa,Ontario,Durham Board of Education.
Good,T.,and Brophy,J.(1996).“Teaching Effects and Teacher Evaluation.” In J.Sikula(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Mamillan.
James W.Stigler,and James Hiebert.The 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Free Press,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