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实用主义与中国当代阐释学

作者:赖锐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早在20世纪末,汤一介先生就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倡议,并主张在中国经学阐释传统中搭建本土的阐释学理论框架,后来景海峰、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皆有相关论著出版。近年,自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论”之后,“中国阐释学派”再次成为热门话题。2018年和2019年,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继举办了“中国阐释学高级研修班”,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1],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见地,又要有切实可行的经验总结。廓清“强制阐释论”和“公共阐释论”这类本土范例的学理至关重要。张江先生的创见在于将西学强势和本土失语的二元冲突降解成了纯粹的阐释学问题,在理论自...

君子文化的大众走向: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选择

作者:师永伟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继提出“强制阐释论”后,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即“公共阐释”,他认为公共阐释就是:“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这一理论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各个方面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的学术热点。而由儒家思想浸润和涵养的君子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忠、义、礼、智、信、仁等传统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揭示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具体运用与规范。传承与创新君子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何以达成大众批评的公共阐释性

作者:贾洁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如何保持大众传媒社会的多元和理性发声,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话题。笔者将借助张江教授的“公共阐释”理论来对该问题进行尝试解决。公共阐释命题是张江教授在《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所发《公共阐释论纲》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张江指出:“公共阐释的内涵是,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随后在该刊同年第11期又刊发《作为一种公共行为的阐释——张江与迈克·费瑟斯通的对话》与《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张江与约翰·汤普森的对话》的访谈,明确了公共阐释的几个根本性特征:公共阐释是理性阐释,是整体性阐释,是公度性阐释,是反思性阐释,是建构性阐释。特别是这两...

“公共阐释”论与现代视觉批评的审美逻辑

作者:张伟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经久以来,语言一直是构建文艺批评的主要符号,无论是西方文论体大虑周的高头讲章,抑或中国古代文论随性感发的诗词曲论,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语言表征的普泛奠定了文艺批评场域中语言主导的通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遮蔽了诸如图像等其他表征符号参与文艺批评、构建有别于常态批评范式的事实。严格来讲,任何一种图像表征的背后无不隐含着图像创作者选择、分析、判断、加工的思维意识,体现出一定的批评性征。在以图像表征语言文本,实现语言文本的视觉转化时,图像不仅是语言文本的视觉再现,同时也构建了语言文本的视觉批评形态。随着当代文化的发视觉化程度不断加深,海德格尔“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

公共阐释的新媒介表达

作者:陈海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文化领域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学术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学院派和民间知识界已经前所未有地达成了共识,即话语的他者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近年来频繁组织学术讨论,开始对自身的理论资源进行反思,以期构建本学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话语体系。然而如何真正摆脱他者话语的桎梏,创构出独特的话语概念和逻辑,进而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至今还没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张江教授于2014年底提出的强制阐释论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1],对西方话语“强制阐释”中国经验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揭示,引发了学术界对自身理论资源合法性问题的大...

作为一种阐释的美学的公共阐释论

作者:赵丹 段吉方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公共阐释论是中国当代文论与文本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阐释是一种公共行为。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于人类理性的公共性,公共理性的目标是认知的真理性与阐释的确定性,公共理性的运行范式由人类基本认知规范给定,公共理性的同一理解符合随机过程的大数定律。”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他还强调公共阐释的内涵是“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2]。文本阐释曾是阐释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的核心,阐释的具体过程与展开主要依托意义与真理...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

作者:曹晖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中构筑了“公共阐释”这一概念,并将公共阐释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他将阐释和公共性、超越性、理性等范畴联系起来,并将其定位在“共在”和“公共”的基础上,从而反对阐释的任意性、虚无性和不确定性,力图建立一种阐释的规范性框架,这对当下的文化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张江教授所提出的阐释问题不仅针对文学作品,毋宁说它是开放性的,是“对一切文本,包括对历史及实践文本在内的阐释”。事实上,阐释无处不在。我们身处世界之中,只要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就是阐释的开始,即只要去直观,产生表象和经验,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阐释。正如雷蒙德·威廉斯所说:“我们必须从这一立场出发,即我们所经验的实在...

走向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

作者:段吉方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汤一介先生曾于2000年始先后撰写《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参见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汤一介《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界》2001年第4期。'>[1]而建立中国阐释学(解释学)就是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汤一介先生通过对郭象注《庄子》的方法的系统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在注释经典传统上的“寄言出意”“辩名析理”“章句详解”“用‘纬’证‘经’”等独特的阐释方法,并在阐释方法论上强调“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不同...
上一页 1 2345678910下一页  第 /930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