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结语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文学翻译最终是文学创作问题,它不只是在一种母语中对文字的甄别和挑选,而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比对、协商、挑选。因此,文学翻译最终会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鉴于此,只有最优秀的写作者才能担当文学翻译的重任。卞之琳恰恰是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和价值的诗人之一,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相长”关系,正可以解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基于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实践,卞之琳提出“信、似、译”的文学翻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信达雅”“形似、神似”“直译、意译”等论争的超越,且自成体系,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艺术性本质的追求。这一思想贯穿于其诗歌翻译、戏剧翻译领域,并得到实践的反复检验。其文学翻译活动,对其创作具有直接...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诗歌  诗人  传统  

创作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卞之琳身兼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几乎同时起步,且两者交错贯穿其文学生涯。外国文学翻译,对其创作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其创作活动,同样对其文学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曼仪称卞之琳“翻译和创作相长”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香港大学中文系1989年版,第132页。'>[1],即指明了这种双向影响关系。文学翻译既是一种阐释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译者为原作者代言,将原文的内容、风格、意境传达到译文中,成为文本的阐释者。此外,译者对原文的传达,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乃至文本内容的忠实传递。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思想内涵基础上,融会贯通,使译文具有原文的审美艺...
关键词: 卞之琳  原文  译文  译者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以诗歌翻译为例,朱自清曾这样总结翻译对创作的影响:“译诗对于原作是翻译;但对于译成的语言,它既然可以增富意境,就算得一种创作。况且不但意境,它还可以给我们新的语感,新的诗体,新的句式,新的隐喻。”朱自清:《译诗》,《新诗杂话》,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7页。'>[1]由此可见,翻译对于创作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仅包括较宏观的意境、主题,也包括微观具体的格律、句式等。卞之琳的翻译活动涉及很广,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传记等。除少数自译诗外,2002年出版的《卞之琳文集》收入卞之琳本人英译的诗作12首,包括《春城》《断章》《音尘》《第一盏灯》《候鸟问题》《半岛》《雨同我》《无题》(三、四、五)...
关键词: 卞之琳  诗人  诗歌  诗作  

卞之琳的小说、散文翻译实践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以“信、似、译”的艺术性翻译观为指导,卞之琳不仅提出“句次字序上力求贴近原文”、译文与原文风格“相应”等主张,并在自己的小说、散文翻译中努力践行。其小说、散文翻译实践,一方面印证了其理论主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卞之琳的译作在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忠实原作,成为文学翻译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是卞之琳“信、似、译”翻译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其文学翻译实践的重要原则。“内容借形式而表现,翻译文学作品,不忠实于原来的形式,也就不能充分忠实于原有的内容。因为这样也就不能恰好地表达原著的内容。”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
关键词: 卞之琳  原文  语言  亚尔  译文  

“以译诗的要求来译”:卞之琳的散文、小说翻译观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2000年,卞之琳在为《卞之琳译文集》所撰“译者总序”中,交代了30年代初期从事文学翻译的体会:“我开始经常为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版译零星文字,主要就是英美及东西欧现代散文,都可称‘美文’的散文诗、散文小品、随笔、短篇小说,也译过维吉尼亚·伍尔孚(Virginia Woolf)的一篇评论文,……都是用我译诗的要求来译散文,不限于‘美文’”卞之琳:《译者总序》,《卞之琳译文集》(上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1]。在卞之琳看来,随笔、小说、小品文等广义的“散文”,同样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为了在译文中再选原作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的艺术价值,他提出以“译诗的要...
关键词: 卞之琳  作品  原文  语言  

追求艺术再现的莎剧翻译实践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如前所述,卞之琳的莎剧翻译思想,既与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一脉相承,也与其莎学研究和莎剧翻译实践密切相关,尤其是莎剧翻译实践本身。为还原莎剧作为艺术性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卞氏在语言使用、诗体形式、意境再造等方面不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四大悲剧”诗体译本,成为为数不多的保持原作特色的译本之一,对后来译者有很大的启迪。莎士比亚戏剧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精密有致的结构、深邃的人文思想,也在于其出色的语言艺术。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以《哈姆雷特》为例,作品中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善良而单纯的莪菲丽亚、阴险而故作庄严的克罗迪斯、糊涂而狡黠的波乐纽斯,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连剧中...
关键词: 原文  意象  哈姆雷特  卞之琳  

“还其艺术本貌”的莎剧翻译策略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莎士比亚作品最早以故事形式进入中国。1903年,上海达文社出版文言形式译本《澥外奇谭》,原文为英国作家兰姆姊弟的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译本共包括10个故事。其后,又出现了林纾与人合作翻译的《吟边燕语》等译作,原本同为《莎士比亚故事集》。1911年,包天笑改编的四幕剧《女律师》(《威尼斯商人》)刊载于上海《女学生》年刊第二期,这是莎剧首次以剧本形式出现于中国。元尚:《莎剧故事在中国的早期流播》,《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26日第14版。'>[1]1921年,田汉译《哈孟雷特》,这是首个以完整剧本形式出现的白话译本,1924年田汉又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后,莎剧译本不断出现,有朱生豪、梁实...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译本  哈姆雷特  卞之琳  

诗歌自译——另一种面貌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除将西方诗歌译为汉语外,卞之琳的诗歌翻译还包括另一种类型的翻译活动——诗歌自译,即将其创作的中文译为英语。卞之琳一共自译诗歌20首,这些自译诗的发表情况如下:《春城》(Peking)、《断章》(Fragment)、《音尘》(Resounding Dust)、《第一盏灯》(The First Lamp)、《候鸟问题》(The Migration of Birds)、《半岛》(Peninsula)、《雨同我》(The Rain and I)、《无题》(之三)(The Doorman and the Blotting Paper)、《无题》(之四)(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
关键词: 卞之琳  译文  原文  诗人  
上一页 678910 11 12131415下一页  第 /52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