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实践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理论来自实践,反之又指导实践。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理论正来自翻译实践。他曾指出:“译诗的理论应该是产生于译诗的实践,否则就会是连篇空话或满纸胡言。”卞之琳:《英国诗选》,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1]这些自实践总结出来的翻译理论,又不断接受翻译实践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反复验证和完善。结合其翻译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卞之琳在不断探索诗歌翻译理论同时,也一以贯之地在其实践中加以应用,其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是紧密相连的。卞之琳主张诗歌翻译努力保持原诗的面貌。原诗若为自由体,译诗应采用自由体;原诗若有格律,译诗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韵式,而在节奏上则“以顿代步”以达到相应。这种从形式(包括韵式、韵律)...
关键词: 原文  卞之琳  原诗  

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策略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从“全面求‘信’”“以形求神、形神兼备”“翻译而非创作”等观念出发,结合其个人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翻译实践,卞之琳提出诗歌翻译理论,以求在艺术形式、格律、艺术效果等方面最大程度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卞之琳认为,“诗,比诸用散文写的其他文学作品,更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体。”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1]因此,诗歌的翻译,既包括诗歌内容的翻译,也包括诗歌形式的传达。诗歌翻译中的形式选择,一直是卞之琳思考的问题。他坦陈自己“写新诗的同时,也在译诗实践中探索新诗格律体的道路”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
关键词: 诗歌  格律  卞之琳  语言  

“信”“似”“译”之统一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卞之琳提出“信”“似”“译”翻译思想,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这三个概念并非相互隔绝,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他提出的“信”,是包括“达”“雅”在内的广义之“信”。这种“信”是对原文全面的信,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也要传达原文的形式(包括语言形式、风格);“似”,既包括语言形式方面的“形似”,也包括艺术风格和精神等方面的“神似”;“译”,意指翻译不是创作,而是“本国语言”和“原文风格”的辩证统一。可见,“信”“似”“译”的统一,来源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信”,即译文整体上从内容到形式忠实于原文,是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似”体现了实践层面的“信”...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卞之琳  原文  

“译”——翻译而非创作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直译、意译是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直译指在译入语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意译指舍弃原文的形式、结构方面的内容而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Palumbo,Giuseppe,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9,p.49.'>[1]卞之琳提出的“译”,实现了对传统“直译”“意译”争论的超越。在肯定文学翻译创造性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守本分”的要求,明确了翻译的基本性质。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长期存在着翻译方法的论争,其中争...
关键词: 直译  意译  原文  语言  

“似”——以形求神,形神皆备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历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研究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形神的概念早在先秦典籍中便已形成,当时一些思想家在形而上的层面讨论包括人在内的或虚或实的物象或现象问题。如《易传·系辞》有“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便涉及符号与对象、外形与内质之间的关系。《荀子·天论》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的命题,认为先有形体后有精神。《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认为道乃世上万事万物的根本,精神产生于道,形体又生发于精神。庄子主张重神而轻形,认为外貌、生死等形体方面的东西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的精神能否与道合二为一,达到物我俱化的境界。《...
关键词: 原文  译者  

“信”——全面的“信”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信达雅”翻译标准,由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已成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郁达夫:《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90页。'>[1],“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至今还没有其他原则可以取代它”。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6页。'>[2]围绕“信达雅”,国内译界长期存在论争。而卞之琳提出的“信”,实现了对“信达雅”论争的超越和统一。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一书“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  语言  卞之琳  

《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思路与内容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本书将系统研究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信、似、译”,探讨这一指导思想在诗歌翻译、莎剧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并厘清其翻译活动与创作活动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还卞之琳“诗人”翻译家的地位,揭示他的翻译主张和翻译实践的内在价值。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特定的文化语境,研究卞之琳的“信、似、译”翻译思想,认识卞之琳翻译思想的重要价值。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译论,始终围绕“信达雅”“形似、神似”及“直译、意译”等展开讨论。卞之琳提出的“信、似、译”要求,实现了对传统译论的超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结合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实践,探讨“信、似、译”翻译思想的具体表现,并...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  思想  形式  

《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者:李敏杰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简介: 20世纪30年代,卞之琳从翻译西方诗歌入手,逐渐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活动,如两架并驾齐驱的马车,确立了其诗人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学界对卞之琳创作和翻译的研究,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研究肇始期;第二阶段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研究陷入低潮;第三阶段自80年代初直至现在,研究进入成熟期,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卞之琳研究的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卞之琳走上文坛不久。学界研究以其创作为主,兼及所受外来影响,较少论及其译作。1930年11月,正在北京大学就读二年级的卞之琳以“林子”为笔名,翻译并发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沁孤(John Synge)...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  诗作  诗人  
上一页 7891011 12 13141516下一页  第 /52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