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异质文明的对话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在20世纪德国作家中,布莱希特曾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我把这种吸纳和运用称为“异质文明的对话”。本文目的在于全面考察、梳理布莱希特研究和吸纳中国文化的范围、目的、特点,并如何运用于他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化对他的文学创作,对他的艺术观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一些问题上指出了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种误解对后世布莱希特研究者的误导。德国学者马耶尔说:“没有中国诗歌做榜样,布莱希特后期诗歌是不可想象的。”布莱希特最初接触中国文化,是在奥格斯堡读中学的时候,他是从接触中国古代诗歌开始的。布莱希特由于有先天性心脏病,自幼不擅体育活动,却终日陶醉在书香之中。那时他就...

借鉴《庄子》思想演绎大胆妈妈的故事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1933年年初,德国希特勒法西斯导演的“国会纵火案”第二天,布莱希特便敏锐地察觉到形势的骤变,对他和他的犹太妻子海伦·魏格尔构成危险,他在出版家朋友苏尔卡普帮助下举家出走国外,从此被希勒特政权褫夺国籍,成了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人。作为一个德国人,布莱希特在流亡期间没有了祖国,却在中国文化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借鉴中国戏剧创作和表演经验,逐步完善了他的非亚里士多德式“史诗剧”。布莱希特自青年时代就热爱中国文化,在这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既借以慰藉孤寂的灵魂,又用来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如果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戏剧创作特点,是用西方的艺术思维方法驾驭中国...

《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在20世纪德国作家当中,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吸纳,表现得最为积极、热情。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论证了他的剧本《四川好人》是依据我国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创作的,从而揭开了这出戏的蓝本之谜,同时论述了这出戏在主题构思、人物塑造方面与孟子“性善说”的关系。由此出发,本文研究了布莱希特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经验,进行史诗剧创作,改造西方传统美学规则的努力;论述了布莱希特把古代中国智慧运用于《四川好人》的创作,在丰富剧本文采,加强哲理性深度方面取得的成绩。《四川好人》在它的初创时期,并不叫《四川好人》,它是作者1939年重新拾起这个题材,第三次创作时的命名。1939年年初,布莱希特准备离...

理解布莱希特的一把钥匙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布莱希特流亡美国期间,经德国导演艾尔文·皮斯卡托介绍,结识了中国留美作家蒋希曾(1899—1971)。他是布莱希特在美期间朋友圈子里唯一的中国人。有一天,蒋希曾邀请布莱希特和他的夫人看戏,两出“并不算短”的独幕剧,剧本是他自己编写的,还亲自参加了演出。时间是在1943年7月9日。蒋希曾用英文写过小说、诗歌和剧本,在美国一家专门为各国流亡者创办的“新社会研究所”戏剧部,师从皮斯卡托学习过演戏,当时已经加盟好莱坞当演员,所以布莱希特在当天的日记里称他为“中国作家和演员”。看完演出,三人聚在一起讨论了一阵戏剧表演艺术问题。蒋希曾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崇拜者,第一次见面,他就以赞扬的口吻称布莱希特为“史诗...

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我最初接触布莱希特戏剧是1955年年底在“柏林剧团”。那时我是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刚入学的学生。在柏林逗留了五天,看了三出戏,其中两出是布莱希特创作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高加索灰阑记》。另一出是贝歇尔创作,按照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导演的《冬战》。限于当时的德语水平,对于我来说,那次去“柏林剧团”看戏,不过是开眼界而已。这次看戏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布莱希特戏剧演出风格很特殊,不同于我曾经见过甚至参加过的话剧演出方式,但它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尤其是《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方式,我感到相当熟悉,令我忆起了中学时代曾经在县城里见过的京剧演出。剧中某些人物的面具,令我...

中外文学交流中的生态和侨易“身份”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简介: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dentity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nese and Canadian volumes of , and explains the concept, object and framework of Qiao-Yiology. It puts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y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literary exchanges or relations, and how to grasp the law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no-foreign literary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o-Yiology.,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Exchange

文学的“侨寓”与“翻易”:以中美戏剧文学交流为例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简介: The literatur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s brings out the dynamic of development. Diaspora and exile literature that have the symbolic meaning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 literature relations. The exchange dynamic of Sino-America theatre literature origin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s of their performance cultures. The history of Sino-America theatre literature exchange tells how the two performance cultures see each other as cultural other and exceed themselves.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premise of the history writing because this premise decides the topic that Chinese and American theatres’ tactics to remap and engage the world literature picture.

侨易学视域下的中美文学交流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简介: Qiao-Yiology is a concept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Ye Jun in recent years, which emphasizes relevance,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hangeability. Qiao-Yiology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civilization. Qiao-Yiology and the literar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with the former’s uniqu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providing a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latter, while the latter’s affluent experience providing a solid empirical ground for the former.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499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