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评述》,《民族研究》1992年第6期。
[3]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5]陈立鹏:《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体系刍议》,《民族论坛》1997年第1期。
[6]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7]杰克查理兹等著译者:刘润清:《朗曼语言学词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陈沛照:《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9]陈远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向》,《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0]成有信:《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丁月牙:《少数民族教育平等问题及政府的教育政策选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12]董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3]段华洽、邵光:《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
[1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6]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中国民族统计》(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18]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教育法制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龚铭:《关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S1期。
[2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2]官正荣:《学生双语态度对双语教学的影响——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双语教学为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3]胡德海:《关于我国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4]胡花平、陈行鹏:《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探析》,《农村教育研究》2010年第14期。
[2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胡平平、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及管理体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胡玉萍:《理想与现实: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与实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8]黄扬清:《优化教育生态,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1期。
[29]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蒋平:《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
[3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日报》1997年9月12日。
[33]吉姿:《一项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4]李波、黄忠敬、陈进林:《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工具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5]李葵模:《坚持以人为本,走出内地西藏班教育误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6]李芒、赵小杰:《关于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技术》公共课程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37]李秋菊:《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8]李珊珊、赵海燕:《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转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9]柳文艳:《论网络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40]刘雪莲:《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1]刘希平:《实施绩效工资向农村教师和班主任倾斜》,《中国农村教育》2010年第3期。
[42]李友泰:《民族教育发展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兰州学刊》2003年第4期。
[43]陆达:《孙中山先生外集》,中华书局1932年版。
[44]玛丽·杜里-柏拉等著:《学校社会学》,汪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明世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西藏班(校)》(二),《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第2期。
[46]钱晓芳、马敏:《中外民族教育立法中双语教育规定之比较》,《社会纵横》2005年第3期。
[47]曲正伟:《教育利益论——关于我国教育系统的生存危机与自我确证》,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8]孙振玉:《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发展》,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49]图道多吉:《适应新的形势,坚持改革与发展以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50]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5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54]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55]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56]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57]王鉴、何喜刚:《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58]王鉴、何喜刚:《多元文化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
[59]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60]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1]王丽萍:《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3]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4]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下),《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65]王素玲:《教育生态观与教育生态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6]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7]王世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状况评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1期。
[68]王世忠:《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的探讨》,《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9]王世忠:《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0]王世忠:《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1]王世忠:《制度视域下的中国教育行政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2]王世忠:《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绩效评价的调查——以湖北恩施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73]王振本、阿布拉.艾买提:《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4]王作全、韩洪潮、刘海军、伊宝林:《试论青海省民族高等教育中的预科教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75]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求是》2014年第20期。
[76]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概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8]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温顺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江苏高教》2010年第2期。
[80]谢华:《“网络自主学习+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第6期。
[81]许可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与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82]于春江:《1994—2009: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文献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83]原春林:《60年来内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26万建设人才》,《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28日。
[84]杨虎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85]杨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综述》,《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86]杨继龙:《考试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实践的启示》,《湖北招生考试》2011年第6期。
[87][苏]亚历山大洛夫等:《斯大林传略》,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1年版。
[88]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文教资料》2010年第30期。
[89]岳天明、张静:《民族权利与国家利益:中美民族教育与国家政权互动及其比较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0]叶晓彬:《论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立法的法律依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91]周柏春:《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6期。
[92]中国都市人类学秘书处:《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93]周汉平:《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与相关对策思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94]赵海涛:《“多元文化教育”探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5]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2期。
[97]张千帆编译:《哈佛法律评论,宪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8]张善鑫:《试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时代转向》,《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99]张卫国:《双语学和新疆双语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0]赵月:《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01] Baker,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Clevedon,Philadelphia,Adelaide: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3: 7-8.
[102] Miguel Siguan,William F. Mackey,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London: KoGan Page Ltd. 1987: 13.
[103] Torsten Husen,T. Neville Postlet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Volume One,2nd ed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531.
[104] Weinreich,U. Sprachen in Kontakt,Ergebinsse und Problem der Zweisprachigkertsforschung,Muenchen: Beck,19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