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宋代禪林筆記的憶古情結與書寫策略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憶古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昭示了當下的不圓滿,以及回憶者的不安和焦慮。所以我們常常見身處末世、歷經戰亂的人懷念盛世的富足與和平,而少見與之相反者。宋代禪林筆記從一開始就沉浸在對先賢古德的讚頌與回憶中,惠洪的《林間錄》是為證明。此後,宗杲的《宗門武庫》、曉瑩的《雲臥紀談》和《羅湖野錄》、淨善的《禪林寶訓》、道融的《叢林盛事》、曇秀的《人天寶鑒》、圓悟的《枯崖漫錄》等,無一逃脫回憶的羅網。那麼,這一場集體性的憶古暴露出宋代禪林的哪些弊病,呈現出書寫者怎樣的“盛世”理想,為了描述這樣的理想採取了哪些書寫策略,其憶古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本文將略陳淺見,以求教方家。在宋代禪林筆記中,最常見的一種憶古形式是...

從《林間錄》看惠洪的禪林人物書寫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林間錄》是宋代禪僧惠洪在叢林中所見所聞的記錄。它開創了禪林筆記的寫作傳統,此後曉瑩的《羅湖野錄》和《感山雲臥紀談》、道融的《叢林盛事》、圓悟的《枯崖漫錄》、曇秀的《人天寶鑒》及無慍的《山庵雜錄》皆仿效其體例,並與之合稱為“禪門七書”。《林間錄》中對贊寧《宋高僧傳》諸書多有批評,對叢林事蹟也多方考證,清晰地反映出惠洪對禪林人物書寫的態度和要求,這些都滲透到他後來撰寫的《僧史》及《禪林僧寶傳》當中。無論是從禪宗文學還是從禪宗史傳的角度來說,《林間錄》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將對《林間錄》禪林人物的書寫原則、書寫方式及書寫目的進行考察,希望由此窺見宋代禪林筆記的獨特風貌和惠洪的識鑒胸襟。僧人傳記...

“牧護歌”漫談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載有《蘇溪和尚牧護歌》,其歌詞全文如下:聽說衲僧牧護,任運逍遙無住。一條百衲缾盂,便是生涯調度。為求至理參尋,不憚寒暑辛苦。還曾四海周游,山水風雲滿肚。內除戒律精嚴,不學威儀行步。三乘笑我無能,我笑三乘謾做。智人權立階梯,大道本無迷悟。達者不假修治,不在能言能語。披麻目視雲霄,遮幕王侯不顧。道人本體如然,不是知佛去處。生也猶如著衫,死也還同脫袴。生也無喜無憂,八風豈能驚怖。外相猶似癡人,肚裏非常峭措。活計雖無一錢,敢與君王鬬富。愚人擺手憎嫌,智者點頭相許。那知傀儡牽抽,歌舞盡由行主。一言為報諸人,打破畫缾歸去。《牧護歌》是一首六言古詩,共三十四句,十七韻,押仄聲韻。歌詞描寫...

典範與傳統:惠洪與中日禪林的“瀟湘八景”書寫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目前,學術界關於宋代“瀟湘八景”現象的研究已取得極為豐碩的成果,其中尤以堀川貴司、衣若芬、內山精也等人的論著最為突出,或涉及瀟湘圖之起源,或分析八景圖之意蘊,或揭示瀟湘八景的詩畫關係,或探討八景的文化現象和域外傳播,其視野之開闊,資料之翔實,分析之精到,見解之深刻,均令人稱道[日]堀川貴司:《瀟湘八景——詩歌と絵画に見る日本化の様相》,臨川書店2002年版。衣若芬:《閱讀風景:蘇軾與“瀟湘八景圖”的興起》[王靜芝、王初慶等:《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洪業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689—717頁];《漂流與回歸:宋代題“瀟湘”山水畫之抒情底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宋代禪宗山居詩的寫作形態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在禪宗文學的主題中,山居詩無疑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類別之一。大量以“山居詩”為題的作品,散見於燈錄、語錄、僧傳、筆記、類書、僧詩總集等各種禪宗典籍中。唐宋元明各代,山居詩不下千數,乃至有專門的《高僧山居詩》及《續編》這樣的集子編刻印行。這是一個被學界遺忘的中國禪僧的寫作傳統,其作為宗教文學的意義理當受到應有的關注。關於佛教的山居傳統以及佛教山居詩的起源,筆者另有文論述。此處僅以宋代禪宗山居詩為重點,研究其寫作規模及寫作形態。唐代雖然已經出現了山居詩的形式,但多是零星的創作,且寒山、懷素、法常、隱山等人的作品都是被明代追認的結果,直到晚唐五代的貫休作出二十四首山居詩,才標誌著山居詩寫作意識的真正形...

從禪意的“雲”到禪意的“屋”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禪僧結庵在孤峰,往往與白雲為伴,這是山居最常見的環境。甚至有和尚稱自己的家風為“一塢白雲,三間茅屋”(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一《杭州廣嚴咸澤禪師》。'>[1]。因此“茅屋”和“白雲”是表現山居生活最具典型性的意象。檢點歷代禪僧的山居詩,這兩個意象的出現頻率極高,貫穿唐、宋、元、明各個時代的作品。“茅屋”或稱為“茅庵”、“茅堂”、“草庵”、“丈室”、“蓬戶”等,與此相聯繫的還有“房”、“窗”、“戶”、“門”、“庭”等,可統稱為“屋”意象。“白雲”或稱為“溪雲”、“閑雲”、“煙霞”、“雲霧”、“雲霞”等,可統稱為“雲”意象。值得注意的是,“屋”和“雲”這兩個意象,不僅僅是山居環境的真實寫照...

以流變說永恆:宋代禪宗十二時歌的書寫方式

作者:祁偉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简介: 十二時歌本是民間曲調,創調于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保誌傳》載寶誌與梁武帝對話:“上嘗問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旨在書字時節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6頁。由此可推十二時歌在梁代應已產生。'>[1],經隋煬帝改制《隋書》卷十五《音樂志》:“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萬歲樂》、《藏鉤樂》、《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鬥雞子》、《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2],廣泛流行於唐宋據《樂府雜錄·熊羆部》和《唐會要》卷三三,《十...

從法眼到詩眼:佛禪觀照方式與宋詩人審美眼光之關係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關於佛教對宋代詩歌的影響,學者多從“悟入”“妙悟”“活法”“活句”“飽參”“熟參”“不道破”“羚羊掛角”“鏡花水月”“静空”等以禪喻詩的概念入手,申論重出,研究頗爲深入。不過,據筆者所見,佛教觀想世界的獨特方式在宋詩中的種種表現,學者卻似論之較少,相對有較大的闡釋空間。有鑒於此,本文不再糾纏於禪悟與詩悟、禪法與詩法、禪趣與詩趣、禪心與詩心、禪境與詩境的關係,而將注意力集中於禪觀與詩觀相通的問題上面,力圖考察僧人與詩人在觀照世界方面的一致性,即宗教地掌握世界與藝術地掌握世界的一致性。具體説來,本文將以惠洪的《石門文字禪》爲中心,結合蘇軾、黄庭堅及北宋後期其他詩人的相關論述,著重討論佛教的萬法平等...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3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