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略论《归去来兮辞并序》之“自免去职”与“宵逝”

作者:吴国富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陶渊明担任彭泽令,不过八十多天,就辞官而去,个中原因似乎颇为复杂,后人争议甚多,意见不能统一。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辞官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自己辞官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因“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这都有些费解。事实上,《归去来兮辞并序》所说的“自免去职”和“宵逝”,两者透露了辞官的很多信息,值得研究。晋安帝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十一月“自免去职”,辞官而归,在任八十多天。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一事,在历史上影响甚大;关于他的辞官原因,也有很多人关注和研究。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另辟蹊径,对他的辞官原因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如陶渊明辞官因畏...

论陶集中的自文现象

作者:白彬彬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陶渊明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留下的百余首诗文作品几乎篇篇堪称经典,其流风余韵深刻影响了后代无数的文人。自与陶公生活在同时代的颜延之起,人们即开始了对陶公其人其文的评析。邓小军:《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1]在此后漫长的陶渊明研究史中,也涌现出大量的论著成果。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对陶渊明的研究还有继续开拓的余地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吟咏庐山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陶渊明一生主要的生活轨迹就在庐山附近,他所取得的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正如庐山一样横亘于诗...

桃花源的长官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我们首先来看欧阳修1072年即去世前两年所写的《六一居士传》。事实上,欧阳修在其大部分写作生涯中都在书写快乐。1036年,他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峡州的夷陵县,而以幽默的笔调描写此地的荒凉:街市非常狭小,太守路过时也不得不走下官轿;鱼肆臭味难闻,以至于太守也不得不捂住鼻子快速通过(“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但太守为欧阳修准备了舒适的居所,所以欧阳修并没有因进谏导致贬谪而后悔并感到痛苦,而是忘却了忧愁: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

陶渊明年谱考辨

作者:龚斌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陶渊明之有年谱,始于宋代。现知宋人所撰的渊明年谱有多种:王质《栗里谱》、吴人杰《陶靖节先生年谱》、张縯《吴谱辩证》、李涛(巽岩)《靖节新传》、杨恪《陶渊明年谱》、黄公绍《陶渊明年谱》。王质、吴仁杰的两种年谱完整,张縯《吴谱辩证》保存在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中,似非全帙,仅考辨渊明生卒年、名字、《赠长沙公》诗等几项;又有《杂记》一卷,抄录晋贤有关陶渊明的评论。李、杨、黄三人的年谱在中土久已散佚,近年有学人在韩国发现高丽大学所藏南宋蔡正孙所撰《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里面保存了以上三人年谱的佚文及注。详见金程宇《高丽大学所藏〈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及其价值》,《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以下《考...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作者:袁行霈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陶渊明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美术史的角度,则可以看出同一个陶渊明,在不同朝代、不同画家的笔下表现的手法有何变化,进而可以探寻绘画之继承与创新的一些线索。陶渊明代表着清高、气节、真淳,也代表着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高蹈远举,寄情琴酒,以及被人片面强调的忠于晋室,耻事二姓,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宋元时期,绘画中陶渊明形象的增多,以及这些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趣味,显然跟这种风气...

中国古典哲学的圆融无漏之境

作者:范曾 范曾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正确的理论可以引导正确的实践,从而由理想化为现实。这大体上是不错的。换言之,正确的理论可以引导历史的前进。然而,我们很快会提出一个问题,理论的正确性,不是“自为”之物,因之,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是一个永恒变动着的(所谓“易”)概念,于是理论的正确性也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正确的理论不是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百世而不殆的圣典,而是要因时间、条件、地点的改变而修正或完善。否则,我们会陷入神学的樊篱之中。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体会到东方哲学的早熟和圆融无漏。东方哲学中的“自然”,大体类似西方哲学中常用的“自为”一词。东方人深知自然的大不可方和小不可测,即《庄子·天下》篇中惠施所谓的“至大...

诗的王国

作者:范曾 范曾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人对“诗”的三字箴言。“志”所包含者,应是儒家“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人生大德行。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宏愿必在其中。“诗”,既是语言的艺术,必有诗人之情感在焉,这情感既是诗人心灵情态的自由,而又必然不会逸脱儒家的根本持守。子夏《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正是儒家为“诗”所设之大限。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儒家论“诗”之为用。“兴”,感发也;“观”,鉴赏也;“群”,唱和也;唯一“怨”字,应有说也。“怨”非止怨怼、愤懑...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作者:范曾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简介: 各国先民,皆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先民始用刻画,以助记忆,范围只限于原始之氏族甚或个人,初无创立文字之大愿。由氏族而部落,所记忆之事日以扩大,而所涉人群益广,遂有共同记忆之符号或刻画,此犹不足以称文字。由部落而部落联盟,乃有专司记载集体记忆之智者出,传说中之轩辕命仓颉造字,或此其时也。其所刻画日增,而集体之认可度益高,约定俗成之符号,逐渐走上文字之肇始。仓颉者,非定有其人,可称一集体记忆之代号。兹后殷墟甲骨文出,足显文字之自觉创造已臻成熟。则中国文字的历史,自肇始而自觉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于舌头之运转,似不若世界其他族群,声音之回环圆转不能如鸣禽之流畅,遂一字一音吐出,其不宜拼音或有生理之...
上一页 678910 11 12131415下一页  第 /3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