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两型农业”理论为指导,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利用多种DEA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多维度评价,进一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考虑技术差距的“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测度和分解“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实证检验“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特征,并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提升“两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解决农业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政策建议。
韩海彬,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天津商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中文著作
[英]A.P.Thirlwall:《发展经济学》(第九版),郭熙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Charles D.Kolstad:《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彭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陈阜:《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成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DEA软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孔祥智等:《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梁流涛、秦明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宋洪远:《“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中文期刊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化》2010年第4期。
陈文胜:《“两型”农业: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战略方向》,《求索》2014年第9期。
陈文胜、邝奕轩:《“两型社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长株潭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陈敏鹏、陈吉宁、赖斯芸:《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第6期。
陈明华、刘华军、孙亚男:《中国五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2003—2013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陈婷婷:《环境约束下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7期。
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等:《区域技术差距视角下省际工业CO2 排放效率》,《系统工程》2013年第3期。
程琳琳、张俊飚、何可:《多尺度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基于SFA、E指数与SDM的实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陈海波、陈赤平:《FDI、交通运输能力与制造业发展:基于224个城市的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陈仲常、马红旗:《人力资本的离散度、追赶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异质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陈明、陈泽萍:《加快农地流转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选择》,《求索》2012年第6期。
曹俊杰:《实现由工业反哺农业向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转变》,《中州学刊》2016年第11期。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第18期。
杜江、王锐、王新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增长:基于DEA-GML指数与面板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3期。
邓若冰、夏庆利、罗芳:《农业技术效率研究进展》,《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第5期。
窦营、邓远建、陈胜:《中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的科技创新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方和平、朱家沅:《基于ZigBee 网络农业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2018年第9期。
葛鹏飞、王颂吉、黄秀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5期。
高杨、牛子恒:《农业信息化、空间溢出效应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SBM-ML指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年第10期。
高祥照、马文奇等:《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高帆:《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郭秀文:《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探讨》,《经贸实践》2018年第11期。
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关雪凌、周敏:《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4期。
韩海彬、赵丽芬:《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3期。
韩海彬:《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
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8期。
韩海彬、赵丽芬、张莉:《异质型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韩海彬、李增田:《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韩海彬、李全生:《中国农村教育收敛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3年第2期。
韩鲁佳、闫巧娟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第3期。
赫国胜、张微微:《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分解及区域化差异——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何婷婷:《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基于DEA和SFA方法的比较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胡向东、王济民:《中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10期。
何平、杨早立等:《不良贷款约束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时序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和Tobit模型》,《运筹与管理》2018年第4期。
洪开荣、陈诚、丰超、黄健柏:《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侯石安、赵和楠:《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胡志全、朱殿霄、侯丽薇等:《实现我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探讨——基于生产三要素的比较》,《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7期。
金怀玉、菅利荣:《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匡远配:《两型农业的概念与功能:基于联合生产理论的解释》,《求索》2010年第5期。
匡远配、曾锐:《长株潭建设“两型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
匡远配、曾小溪:《“两型农业”功能演变及其定位研究》,《社科纵横》2010年第4期。
罗必良:《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6期。
罗敏、曾以禹:《两型农业背景下的粮食生产》,《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0期。
连玉君、苏治:《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静态权衡还是动态权衡》,《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
陆道平:《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梁俊、龙少波:《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梁流涛、曲福田、冯淑怡:《基于环境污染约束视角的农业技术效率测度》,《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第9期。
刘红峰、刘惠良:《基于灰色关联的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测度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刘智勇:《论发展“两型农业”的阻碍及其克服》,《学术交流》2013年第5期。
刘德娟、周琼:《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收敛性检验》,《福建农业学报》2017年第1期。
刘天宇、徐辉:《长江经济带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5期。
刘芳、雍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研究》,《生态经济》2018年第6期。
刘红峰:《两型农业创新经济学研究》,《求索》2011年第11期。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0期。
刘战伟:《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会计与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刘晗、王钏:《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献综述》,《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2期。
刘书楷:《论资源经济和农业资源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基础及其发展趋向》,《生态经济》1992年第12期。
刘玉海、武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APEC地区经济增长——基于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6期。
刘丽伟:《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世界农业》2009年第11期。
刘志彪:《提升生产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关键措施》,《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
刘祚祥、孙良媛:《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的低效率发展——基于湘北农村的调查研究》,《财贸研究》2006年第5期。
刘娜娜、王效俐、韩海彬:《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0期。
刘宁:《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区域农业增长效应研究——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面板数据》,《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4期。
李德新:《加快推进江苏“两型农业”建设》,《江苏农村经济》2017年第10期。
李谷成、陈宁陆、闵锐:《环境规制条件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2期。
李小平、李小克:《中国工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行业差异及收敛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
李文华:《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李华旭、孔凡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文献分析与研究展望》,《农业考古》2018年第3期。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
李平:《环境技术效率、绿色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李静、马潇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工业用水效率——基于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的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6期。
李美娟、徐林明:《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动态评价与分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李旭辉、朱启贵:《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综合评价》,《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7期。
李冬艳:《农业补贴政策应适时调整与完善》,《经济纵横》2014年第3期。
李建国、李智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中国探索》,《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
李文:《土地流转与城乡一体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
栾江、仇焕广、井月等:《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第11期。
龙方、杨重玉、彭澧丽:《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稻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5期。
马德富、刘秀清:《论农业与“两型社会”及“两型农业”》,《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马林静、王雅鹏、田云:《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4期。
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闵继胜、胡浩:《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
欧忠辉、朱祖平:《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动态研究——基于总体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动态评价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11期。
彭艺、翟欢欢:《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求索》2010年第6期。
潘丹、应瑞瑶:《中国“两型农业”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潘丹、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资源科学》2013年第7期。
潘丹:《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的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解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第8期。
彭科、安玉发:《中国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固定效应模型》,《技术经济》2012年第6期。
钱丽、肖仁桥、陈忠卫:《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钱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
曲军、胡胜德:《工业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学术交流》2009年第10期。
时悦、赵铁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石慧、吴方卫:《中国农业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第3期。
史常亮、朱俊峰、揭昌亮:《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
邵立民:《绿色农业与资源环境的经济学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邵小快、胡怀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内生性》,《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孙良媛、刘涛、张乐:《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沈能、张斌:《农业增长能改善环境生产率吗?——有条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7期。
沈能、周晶晶、王群伟:《考虑技术差距的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库兹涅茨曲线再估计:地理空间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2期。
申强、徐莉莉、王军强等:《北京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基于科研人员和转化企业角度》,《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3期。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第8期。
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资源科学》2012年第11期。
田云、张俊飚、吴贤等:《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1期。
吴传清、宋子逸:《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17期。
王奇、王会、陈海丹: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1992—2010年》,《经济评论》2012年第5期。
王珏、宋文飞、韩先锋:《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
王飞、石祖梁、王久臣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第8期。
王克:《农资市场期待“大户”时代》,《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4期。
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8期。
王欢芳、胡振华:《中国制造行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测度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王宝义、张卫国:《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定及时空差异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大气科学》1998年第4期。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财贸经济》2010年第9期。
王雪娇、肖海峰:《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王宗赐、韩伯棠、钟之阳:《技术寻求型FDI及其反向溢出效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2期。
王宝义、张卫国:《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
王佳宁:《中央“一号文件”背景的国家粮食安全》,《改革》2015年第2期。
王敬尧、承禹:《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王强:《农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研究》,《新疆农业科技》2015年第2期。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汪克亮、杨力、杨宝臣等:《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管理科学》2013年第3期。
汪克亮、孟祥瑞、杨力等:《生产技术异质性与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共同前沿与2000—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温涛、张梓榆、王定祥:《农村金融发展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3期。
吴丽丽、李谷成、周晓时:《要素禀赋变化与中国农业增长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8期。
吴巧生、李慧:《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源效率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2期。
伍芬琳、李琳、张海林等:《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7年第12期。
谢永刚、陈新国、董晓辉:《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吉林水利》2003年第6期。
谢文明、闵炬、施卫明:《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集约化种植面源污染监测指标筛选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年第9期。
解春艳、丰景春、张可:《互联网技术普及对区域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11期。
肖兴志、李少林:《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动态影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
余新华、乌东峰:《期待与发展:基于两型农业的革新》,《学术论坛》2011年第8期。
杨安娜:《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杨俊、陈怡:《基于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6期。
杨璐嘉:《低碳视角下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基于中国13省2002—2011年数据的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杨勇、李雪竹:《省区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杨卫安、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及局限性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4期。
喻军:《以农业保险立法保障两型农业的发展》,《经济纵横》2011年第6期。
叶初升、惠利:《农业生产污染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严奉宪、高思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资源环境经济学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6期。
袁富华、张平、楠玉等:《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严素定:《黄石市农业面源污染的解析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9期。
于伟咏、漆雁斌、李阳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农村经济》2015年第8期。
于淑敏、朱玉春:《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其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姚林香、张维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改革》2017年第8期。
张云华:《农业“高成本”时代更需提升竞争力》,《财经界》2017年第6期。
张可、丰景春:《强可处置性视角下中国农业环境效率测度及其动态演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期。
周栋良:《湖南两型农业建设及纵深推进战略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周栋良:《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4期。
周栋梁:《“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张永强、周宁等:《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6期。
张林、冉光和、蓝震森:《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张乃丽、欧家瑜:《日本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1期。
张桃林:《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求是》2012年第14期。
张海鹏:《我国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进展与评价》,《生态经济》2014年第12期。
臧良震、张彩虹等:《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问题研究进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章力建、蔡典雄、王小彬等:《农业立体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的探讨》,《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第2期。
朱晶、晋乐:《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10期。
钟水映、李强谊、肖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保险研究》2016年第3期。
曾先峰、李国平:《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与收敛:1980—200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赵磊:《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3年第11期。
赵云鹏、叶娇:《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赵执、吴克宁、王海:《我国农田整治中典型土壤障碍因素的机械改土技术》,《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21期。
钟成林、巢文:《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中文学位论文
钟鑫:《不同规模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及效率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安森东:《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段华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胡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湖南两型农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郝珍珍:《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的工业环境绩效测度与评价》,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4年。
罗平:《“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梁流涛:《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李谷成:《基于转型视角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李征:《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6年。
赖斯芸:《非点源调查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3年。
连莲:《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的产业经济增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潘丹:《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田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生产效率、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吴昊: 《“两型农业”视角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DEA 模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王玲玲:《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王晓玉:《以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王勇:《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谢荣辉:《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产业绿色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张晖:《中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张娟:《农村信息化建设下的农民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朱梅:《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赵罡: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中文其他文献
陈秧分、但文红:《地方财政支农与农业生产效率改进: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重庆,2008年7月。
高润宝:《“两型”社会建设与“两型”农业发展浅析》,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武汉,2009年11月。
《大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主动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政协报》2016年12月10日第3版。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2012年。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
英文著作
Davis,H.S.,Productivity Accounting,Pennsylvania:Industrial Research Unit,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78.
IPCC.,Climate Change: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Schultz,T.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英文期刊
Adrian,A.M.,Norwood,S.H.,Mask,P.L.,“Producer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Vol.48,2005.
Amarea,M.,Jensen,N.D.,Shiferaw,B.,et al.,“Rainfall Shock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mplication for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Agricultural Systems,Vol.166,2018.
Arellano,M.,Bond,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Vol.58,No.2,1991.
Arellano,M.,Bover,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s”,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68,No.1,1995.
Balafoutis,A.,Beck,B.,Fountas,S.,et al.,“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Positively Contributing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Farm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s”,Sustainability,Vol.9,No.8,2017.
Baldoni,E.,Coderoni,S.,Esposti,R.,“The Complex Farm -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The Case of Carbon Footprint of Lombardy Farms”,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Vol.89,2018.
Battese,E.,Coelli,T.,“A Model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or Panel Data”,Empirical Economics,Vol.20,1995.
Battese,G.E.,O’Donnell,C.J.,Rao,D.S.P.,“A Meta-frontier Frameworks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Gap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y”,Journal ofProductivity Analysis,Vol.21,No.1,2004.
Barro,R.,Sala-i-Martin,X.,“Convergence”,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Vol.100,1992.
Bond,S.R.,“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Vol.1,No.2,2002.
Chung,Y.H.,Fa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51,1997.
Cecchini,L.,Venanzi.S.,Pierri,A.,et al.“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CO2,Abatement Costs in Dairy Cattle Farms in Umbria(Italy):a SBM-DEA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197,2018.
Chen,P.C.,Yu,M.M.,Chang,C.C.,et al.,“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9,No.4,2008.
Charnes,A.,Cooper W.W.,Rhodes,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No.6,1978.
Chiu,C.R.,Liou,J.L.,Wu,P.I.,et al.,“Decomposi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efficiency of the Metafrontier with Undesirable Output”,Energy Economics,Vol.34,No.5.
Coelli,T.J.,Prasada,R.D.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gricultur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of 93 Countries,1980-2000”,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32,2005.
Dagum,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Empirical Economics,Vol.22,No.4,1997.
Evert,F.V.,Gaitán-Cremaschi,D.,Fountas S.,et al.,“Can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crease the Profi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of Potatoes and Olives?”,Sustainability,Vol.9,No.10,2017.
Falavigna,G.,Manello,A.,Pavone,S.,“Environmental Efficiency,Productivity and Public Funds:The Case of the Italian Agricultural Industry”,Agricultural Systems,Vol.121,No.4,2013.
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Vol.120,No.3,1957.
Färe,R.,Grosskopf,S.,et al.,“Productivity Changes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Vol.3,1992.
Fan,S.,Pardy,P.G.,“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3,No.1,1997.
Fare,R.,Grosskopf,S.,Norris,M.,Zhang,Z.,“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7,1994.
Fare,R.,Grosskopf,Shawna,Pasurka,Carl,“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44,2001.
Granlund,K.,Rankinen,K.,Etheridge R.,et al.,“Ecological Recycling Agriculture Can Reduce Inorganic Nitrogen Losses-model Results from Three Finnish Catchments”,Agricultural Systems,Vol.133,2015.
Grilliches,Z.,“Hybrid Corn:An Explor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etrica,Vol.25,No.4,1957.
Hoang,V.N.,Coelli,T.,“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A Nutrients Balance Approa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anagement,Vol.62,No.3,2011.
Han,H.B.,Zhong Z.Q.,Wen,C.C.,Sun,H.G.,“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under Technological Heterogeneity:Characteristics and Determinant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Vol.25,No.32,2018.
Han,H.,Zhong,Z.,Guo,Y.,et al.,“Coupling and Decoupling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Vol.25,No.25,2018.
Hansen,B.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93,No.2,1999.
Key,N.,“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Corn Belt”,Food Policy,Vol.84,2018.
Lin,B.,Fei,R.,“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O2 Emissions Performanc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Vol.70,2015.
Lio,M.,Liu M.C.,“Governanc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A Cross-national Analysis”,Food Policy,Vol.33,No.6,2008.
Leibenstein,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The American Economy Review,Vol.56,No.3,1996.
Lau,L.J.,Yotopoulos,P.,“A Test for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to Indian Agricul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1,1971.
Liu,H.,Lin,B.,“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Vol.67,2016.
Lin,B.,Tan,R.,“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 s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Ecological Indicators,Vol.70,2016.
Liu,H.X.,Lin,B.Q.,“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Vol.34,No.5,2016.
Lucas,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No.1,1988.
Malmquist,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Trabajos de Estatistica,Vol.4,No.1,1953.
Miller,S.M.,Upadhyay M.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24,No.2,2002.
Mamatzakis,E.C.,“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Greek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9,2003.
Norton,L.R.,“Is It Time for a Socio-ecological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Vol.235,2016.
Oh,D.H.,Heshmati,A.A,“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Energy Economics,Vol.32,No.6,2010.
O’Donnell,C.J.,Rao,D.S.P.,Battese,G.E.,“Meta-frontier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Firm-leve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Ratios”,Empirical Economics,Vol.34,No.2,2008.
Oh,D.H.,Lee,J.D.,“A Metafrontier Approach for Measuring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Empirical Economics,Vol.38,2010.
Oh,D.H.,“A Metafrontier Approach for Measuring a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Index”,Energy Economics,Vol.32,No.1,2010.
Onofri,A.,Fulginiti,L.E.,“Public Inputs and Dynamic Producer Behav-ior:Endogenous Growth in U.S.Agriculture”,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Vol.30,No.1,2008.
Rasul,G.,Thapa,G.B.,“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Bangladesh”,World Development,Vol.31,No.10,2003.
Romeo,G.Teruel,Yoshimi K.,“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hilippine Agriculture,1974 -2000”,Journal ofAsian Economics,Vol.16,2005.
Sheng,Y.,Xu,X.P.,“The Productivity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Evidence from Australia’s Millennium Drought”,Economic Modelling,Vol.76,2018.
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9,No.3,1957.
Tamirat,T.W.,Pedersen,S.M.,Lind,K.M.,“Farm and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Adop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Denmark and Germany”,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Section B-Soil &Plant Science,Vol.68,2017.
Tapio,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Vol.12,No.2,2005.
Tone,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30,No.3,2001.
Tulkens,H.,Vanden Eeckaut,P.,“Non-parametric Efficiency,Progress and Regress Measures for Panel Data:Methodological Aspec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80,No.3,1995.
ülo,Mander,Mikk M.,Külvik M.,“Ecological and Low Intensity Agriculture as Contributors to Landscap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Landscape &Urban Planning,Vol.46,1999.
Vlontzos,G.,Niavis.S.,Pardalos,P.,“Testing for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 through an Eco-(in)Efficiency Index”,Energies,Vol.10,No.12,2017.
Wang,S.L.,Mcphail,L.,“Impacts of Energy Shocks on U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mmodity Prices—A Structural VAR Analysis”,Energy Economics,Vol.46,2014.
Wang,Y.,Shen,N.,“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Efflciency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Based on Technological Gap:the Case of China”,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Vol.25,No.3,2016.
Wang,J.Y.,Wang,S.J.,Chen,Y.,“Leaching Loss of Nitrogen in Double-rice-cropped Paddy Fields in China”,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Vol.7,No.3,1995.
West,T.O.,Marland,G.,“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e 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Vol.91,2002.
Wu,S.X.,David,W.,Stephen,D.,et al.,“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Reform”,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No.3,2001.
Xie H.,Zhang Y.,Choi Y.,“Measuring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Sustainability,Vol.10,No.6,2018.
Xue,S.,Yang,T.,Zhang,T.,et al.,“Spatial Effec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hian”,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Vol.16,No.4,2018.
Yu,S.,Chancellor,W.,“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Grains Industry”,Food Policy,Vol.84,2018.
Zhang,N.,Zhang.G.,Li,Y.,“Does Maj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Zone Have Higher Carbon Efficiency and Abatement Cost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Vol.105,2017.
Zhou,P.,Ang,B.W.,Poh,K.L.,“Slacks-based Efficiency Measures for Model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cological Economics,Vol.60,2006.
Zhang,N.,Kong,F.,Yu,Y.,“Measuring 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corporating Regional Heterogeneities in China”,Ecological Indicators,Vol.51,2015.
英文会议
Tone,K.,“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SBM)Approach”,North American Productivity Workshop 2004,Toronto,23-25 June 2004.
相关推荐
-
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作者:刘慧媛
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作者:曹跃群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
3
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
作者:程惠芳 陈超
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
4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发展...
作者:卢宁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发展研...
-
5
人力资本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作者:李唐
人力资本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6
金融发展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作者:余利丰
金融发展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
-
7
低碳约束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全要...
作者:马越越
低碳约束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
-
8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
作者:袁富华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