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web/resource/wwwroot_release/zsfwpt/template/highSubLibraryheader.template.html不存在!

绿色经济发展与政府支持模式策略与建议

作者/译者 :张良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简介:最近10年以来,各国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大趋势,带动了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并对全球政府层面的群体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一 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一)绿色经济的概念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通用定义:绿色经济是以低碳排放、资源高效率使用、社会包容和财富公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目标在于降低环境风险,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稀缺资源,确保不会危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对应,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三大特征的经济活动,称为传统经济,国际上也称为褐色经济(Brown Economy)。(二)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绿色经济是对传统经济负面效应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经济活动从目标到手段,再...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作者/译者 :杨朝飞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突出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动力机制尚未建立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方式、重点、路径等提出更高要求。一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与形势(一)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十...

2023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与建议

作者/译者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色企...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简介:一 绿色经济相关概念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及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中国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是降低环境风险、保护生态多样性,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和。2011年,国际商会首先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从内涵看,绿色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

回应“徐勇命题"“两减一增"的缘由*——以农业生产社会化...

作者/译者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简介:(农村发展改革协调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徐勇教授提出了一个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两减一增"的现象,即土地减少,务农人口和务农时间减少,农产品增加。本文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正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弥补耕地面积之不足,生产过程社会化减少农业劳动之需求,生产产品社会化增加产品总量与种类。 关键词:“两增一减" 社会小农 生产社会化从1978年到2006年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增加了近50%。但中国并没有因人口迅速增长而重新陷入粮食危机。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以世界上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物权法》中的本土资源研究

作者/译者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物权法》中的本土资源具有地理、价值和阶级属性,主要是指物权习惯法,由物权习惯理念、物权习惯规范及物权习惯制度构成;《物权法》中的本土资源具有维护物权法的固有性、建构与丰满物权体系、培养物权文化和便利司法等价值;我国《物权法》中的本土资源立法还存在价值取向单一,性质定位模糊,立法模式笼统,适用功能简单,立法路径功利等问题。为此,《物权法》应对其本土资源进行立法重构。 关键词:物权法 本土资源 立法价值 立法重构自苏力教授的专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出版以来,法学界围绕“本土资源"的争论经久不息。然而,学者缺乏对具体部门法中的本土资源的研究...

案件的微观结构与乡村司法之运行——基于鄂西南H法庭的个案...

作者/译者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简介:(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内容提要:从法律的微观社会学出发,乡村人民法庭受理案件的类型仍以传统婚姻家庭纠纷及邻里纠纷为主。当然,伴随乡村社会整个宏观背景的变迁,山林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纠纷、普通合同纠纷及交通肇事侵权纠纷等亦随之增多,并且所有纠纷或多或少均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微观结构特征。从纠纷性质来看,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多为熟人纠纷和半熟人纠纷,纯粹陌生人纠纷虽有递增趋势,然而总体所占比例较小;从双方的力量对比上看,力量对比殊异者并不多见,中间阶层仍居多数,因而耍泼、抵赖、暴力要挟等“弱者的武器"在乡村司法中占有突出地位。在结构性束缚下,乡村司法实际为当事人双方力量对比所主...

农村大学生非农化过程中土地退出补偿问题研究——基于1219...

作者/译者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简介:(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内容提要:基于1219名农村大学生的调查,本文探究农村大学生土地退出的理论政策依据,界定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具体权利内容,对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受偿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土地退出的受偿意愿与年龄,婚姻状态,住房状态,家庭农业人口比重,家庭需要被照顾抚养的人数,家乡所在地人均GDP,家乡所在地城镇化率,家乡所在地地理区位,政府部门组建的土地退出机构的资金实力及盈利能力十项指标呈正相关,与家庭距县(区)中心距离呈负相关。为此,笔者认为: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大学生已承包土地的相关权利,实现土地...

熟人关系、利益渗透与关系建构:农地流转的实践选择——基...

作者/译者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简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内容提要: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关系在乡村社会中呈现出邻里关系、家族关系、同学朋友和宗教关系四种形态。熟人关系不断从血缘、业缘、地缘和信仰之中建立人情,同时又受到来之外界的利益渗透。在XS村农地流转事件中,熟人关系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工具—利益的渗透之下,完成了自身的重新建构,形成一种新型工具—关系。在农地流转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理性选择、感性选择和非理性选择的实践选择。 关键词:熟人关系 农地流转 乡村社会 实践选择当前,由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迫切需要,农...
上一页 12345 6 78910下一页  第 /891页  跳转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