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研究
简介:
国内外一些学者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循着狭窄的分配正义或法权正义视角(个别学者混合运用分配正义、法权正义两个视角),得出相同的结论:马克思反对正义或拒斥正义。艾伦·伍德、德雷克·艾伦、乔治·布伦克特等一些英美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古老的分配正义观念:“给予每个人应该得到的东西。”譬如德雷克·艾伦主张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本质在于“根据人们的应得来对待他们”;5187108而后他们从分配正义视角得出论断:马克思反对正义。这些学者之所以断定马克思反对正义,主要基于如下三点论据或理由: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关于劳动力的交易是正义的。他们的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决不是不公平。”5187109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曾批驳拉萨尔、杜林等人提出的所谓“公平的分配”主张。譬如恩格斯曾批判分配正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和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经过不多几代的社会发展,人们就一定会认识到:侈谈平等和权利,如同今天侈谈贵族等等的世袭特权一样,是可笑的……谁如果坚持要人丝毫不差地给他平等的、公
真理的力量
简介:
人人都想拥有真理,更期盼真理能够给予人力量,引领人不断奋进与提升。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怎样才能拥有真理?人们探索真理之迷的历程如何?真理涉及哪些问题和关系?人们对它的认识很确定很一致吗?如何确认自己掌握了真理?真理又究竟蕴含着一些什么力量,引导人们乐此不疲、不懈奋斗甚至为之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本书对真理之谜的渊源进行了回溯考察,对真理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究,对真理问题上出现的几个重大争论进行了辨析,最后,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费颂了古往今来在追求与探索真理、捍卫与献身真理历程中所涌现的一个个志士仁人,一步步彰显了真理带给人们的巨大力量。真理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征程上对未来和理想目标的不断探究、永恒追求与执着信念。它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永恒的内在动力。
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一种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思想研究
简介:
《周易》一书最初只是用于推测吉凶的卜筮之书,然而经过后世学者的研究诠释后,却一跃而升为“六经之原”“群经之首”,围绕《周易》的研究诠释所形成的“易道形而上学”也构成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的内核所在。显然这与《周易》文本本身的独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以“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为基本问题,以康德“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之思为参照,通过对《周易》独特的文献构成、文本性质,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思想观念的考察研究,探讨了“易道形而上学”建构得以可能的根据,从而既为《周易》从“卜筮之书”到“群经之首”的衍化提供了某种有效的解释,也为当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重建提供了某种可能的参考。
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先秦儒学与古典自由主义...
简介:
近代以来,儒学与自由主义的思想关系问题逐步凸显。本书从政治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研究,乃中外学界之首次。儒学与自由主义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体系,但是它们有较大的相互诠释空间。而在这种互为他者的相互阐释中,意义不断生成。而这不管是对于自由主义的发展,还是对于儒学的进步,都是颇为关键的。该书试图以一个关键的政治哲学问题来统一早期儒学与古典自由主义之思想关系的研究,这就是自律(autonomy)问题。内在于该书脉络而言,自律问题演变为人性、优良政府和正义三者之间的互动架构。顺其逻辑推演,最后落脚于社会儒学概念。该概念是在古今中西的广阔视域下、在儒家传统与自由主义的双向互动中生成的,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民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