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清末白话文运动
简介:
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提及“白话文运动”总是言必称“五四”,而对清末白话文(学)潮流则轻描淡写,贬多褒少。时至今日,尽管白话文运动并非五四之特产已渐为学界所认知,然而,人们对清末白话文运动之整体形态及流变轨迹仍然缺乏明晰的认识。本书基于近代原始报刊史料,从清末白话文运动之理论自觉、主要阵地与中心位移、民间力量与官方资源、白话文体探索、语言特征与流变、拟想读者与实际受众、白话报人与白话文作家,及其与启蒙救亡思潮、语文改革思潮、白话文学思潮、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历史关联等方面,对清末白话文运动展开多角度的系统考察与立体研究,初步还原了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面貌。
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
简介:
本书侧重剖析隐性时量存在的形式,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语法化学说、语言类型学、语用学、语音学等相关理论,对时量成分及其相关的语法问题进行解释。第一章是绪论,解释时量范畴内涵,介绍前人研究和本书理论背景,说明本书选题策略及结构安排。第二章描写分析时量的显性形式。第三章探讨时量语素的类别及其构词方式。第四章探讨动词的时量类型及与时量词语的组配。第五章重点分析事件名词的时量认知。第六章重点分析与频率副词相关的时量问题。第七章探讨拟声词的时量问题。第八章探讨了速度与相关时量的句法关系。第九章讨论话题类型与说明部分时量的对应关系。第十章分析时量成分的篇章衔接问题。第十一章总结全书内容。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约束条件的研究
简介:
本书是在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跨标点句共享成分的识别问题,找出这类句法关系在满足栈形规律之外,还应满足哪些可以形式化的约束规则,以便计算机处理。本书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范围方面,除了前人已有的研究跨越标点句的主谓关系之外,还研究了跨越标点句的定中关系、状中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介宾关系等,全面铺开了跨标点句的句法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方面,侧重于约束条件中的形式化特征,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计算机自动进行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的分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研究方法方面,不满足于举例说明。除了使用传统的自省方法,寻找语言规律的认知理据外,重视真实语料的语言现象统计,以统计数据作为规律可靠性的佐证。本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语言特征的多角度的深入挖掘方面。
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
简介:
冯蒸世凯的新著即将付梓,他专程到京来给我送书稿,并要我给他的新著写篇序言。这个选题三年前我们初见的时候,他就跟我详细谈过。如今他把书稿送我,嘱我作序,我没有推辞的理由。世凯的这个选题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化提炼产生的。2003年世凯到南开大学文学院跟随马庆株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语法学。他的博士论文《时量范畴和时量性动词的句法结构》就是以“时量范畴”为考察对象。经过将近七年的锤炼,如今他把这个选题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他的博士论文和这本书相比较来看,这本书绝对不是博士论文的重复,而是又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观点,可以明显看出世凯在这七年中的成长和进步。语法范畴问题是语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20世纪50—60年代,老一辈语法学家就非常关注语法范畴研究,彭楚南等先生曾经在《中国语文》发表系列论文,系统地讨论过汉语语法范畴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深入,胡明扬等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了语义语法范畴的观点,这在汉语语法范畴研究历史上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此后马庆株先生在朱德熙、陆俭明等先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语义功能语法,邵敬敏先生提出语义语法,都非常重视语法范畴的研究。正如世凯在他这本著作中所讲的,语法范畴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近几年,语法范畴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角度越来越新,深度有所加强,新方法和新理论得到充分运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我们的语言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当然,研究形势的大好不等于研究成果就是无缺陷的。目前的语法范畴研究的确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形。各种不同的范畴名目繁多,其中有些范畴确是草率提出,不深入、有偏差的情形不少。世凯在书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提法是有道理的。语法是一门科学,讲究实证性,的确是不能靠感觉而先入为主的,容不得半点草率。世凯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对时量范畴的具体研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和可行的操作办法。我很为世凯这种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扎扎实实的科研作风感到欣慰。《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语法范畴——时量范畴,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这是很有价值的。综观世凯新著,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不得不提。首先,世凯利用较多笔墨讨论时量范畴的系统建构,时量范畴的多极属性,时量范畴与时、体范畴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时量范畴不是世凯提出的,但是对这个范畴进行系统建构是他完成的。他在朱德熙、赵元任、马庆株、李宇明等诸位先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大面积考察动词与时量的关系,建构了包括计算量范畴和换算量范畴在内的时量范畴,这不仅仅是补充性的研究,更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他讨论了时量范畴的哲学属性、物理学属性和语法学属性,明确了时量范畴的多极属性问题,这在范畴研究中是很有新见的。在时间范畴基础上,他讨论时量范畴与时制范畴和体范畴的关系,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都是值得借鉴的。其次,他在时量范畴系统建构的基础上,对动词进行详细分类,建立了两大类十小类的分类系统,这是很有说服力的。类的研究在语言学研究中很重要,尤其在语法学研究中更是值得关注。世凯的分类有语义依据,有形式验证,标准明确,类别清晰,建类可信度比较高。这种分类不仅能解释很多的语法现象,而且建类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再次,世凯把时量范畴研究和歧义研究结合起来,不仅思路清晰,而且结论可靠。他不仅仅全面总结分析了与时量成分有关的歧义现象,而且对之进行了“指称歧义、指向歧义、含虚指宾语的歧义”的区分,并且发现了新的歧义现象,这是很可贵的。歧义问题是语法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很能体现研究者能力的地方。老一辈语法学家吕叔湘、朱德熙等就非常关注歧义问题。我也建议现在的研究者能多多关注歧义,把汉语歧义研究引向深入。此外,世凯在这本书中也提出了较多新的想法。仅举两例说明之。他提出把“时量成分+了”进行句法功能的统一处理,从而消除前期研究中存在的分歧,这是很好的一种想法。语法研究要求理论和规则应该具有概括性,一个现象一条规则的研究是不具有应用可能性的,至少这样的规则实践起来不方便。所以我是赞成世凯的这种处理方式的。另外,他把“VP-NPd-NPs”与“VP-NPd-NPs了”分立并分别处理成双宾结构和主谓结构,提出应该重视虚词在句法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很不错的提议。汉语语法历来比较重视虚词的研究。清袁仁林的《虚字说》可以看做一部大成之作,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其后的虚词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正如世凯所言,虚词的系统研究还应深入,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应该充分发掘虚词在句法建构中的作用。整体上看,世凯的新著系统性强,新见颇多,研究思路清晰,论证科学可信。另外,他用将近七年的时间关注一个问题,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种精神更是值得称道,也值得现在的年轻学者学习。世凯新著即将出版,我为他的努力高兴,同时也希望他能一如既往不懈努力,产出更好的成果。世凯告诉我,这是他第一部本体研究的专著,所以真诚希望学界同行能多提意见,多多指正。2010年5月于首都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