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报告
- 马克思主义
- 四史文化
- 国家治理
- 地方治理
- 党的建设
- 法律法治
- 国际关系
- 政策研究
中国生产率研究:新时代十年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生产率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判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效率,多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高生产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书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伟大变革过程中我国生产率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把握十年伟大变革中生产率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进一步促进效率变革提供支撑,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依据。生产率概念内涵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研究需要,本书立足宏观层面,在介绍生产率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资本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纯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及其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将劳动生产率、创新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更多]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3: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本书聚焦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整体思路、重点难点、战略路径和主要突破口。全书由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为年度报告的核心和精华,全面深入论述在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引领下,新发展阶段如何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专题报告分为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和生态环境篇四大板块。综合篇内容包括坚持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对策与路径、深化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涉农财政资金使用制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经济篇包括农业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深化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水平开放与支持保护制度、农业保险改革进展、资本进入乡村振兴的体制与机制改革。社会篇包括健全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常态化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改革问题。生态环境篇包括农作物生产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美乡村建设的长效管护机制、农业农村减排降碳的制度安排。 [更多]
《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重解核心关键词
以问题激活《宣言》,让《宣言》走向时代。立足文本,面向现实,以独特话语重新解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产阶级、阶级斗争、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私有制、联合体、革命、共产党人等关键词,写出新观点、新见解、新结论,解答我们的时代问题和思想困惑。这本书不是《宣言》的导读版、简化版、通俗版,不是“照着讲”的作品,而是“接着讲”的作品,是经过逻辑重构、可以独立成册的作品,是让《宣言》真正走进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的作品。 [更多]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本书主要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界定,研究其特征原则,进行现状调研,分析其影响因素,加之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和长效机制的探寻,使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相关对策得以真正实现对症下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书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倶进,契合了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较为广泛的范式参考价值和模式借鉴价值。 [更多]
奋斗与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追梦历程
中国近代以来,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集中地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完成彻底摆脱历史厄运、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这三个历史性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并带领中国人民跨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为了这个目标,自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前赴后继的奋斗与探索,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民族梦想的是中国共产党。本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之际,以翔实的史料和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奋斗与梦想历程,展示跨越近200年的沧桑巨变,展示横贯其中的不朽民族精神与和平发展理想,为国际社会和友好人士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把历史锁钥。 [更多]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1949-2019
一 撰写《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1949—2019)》的意义就我国学界来看,关于产业经济学的著作已问世多年,但研究产业结构史的著作迄今尚未见到。这个学科空白亟须填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6611711。显然,这个原理对于产业结构演变史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对产业结构演变史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基础,而且由于它是整个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学的研究也都是必要的。按照笔者的体会,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6611712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索,撰写本书以就教于学界同人。二 撰写《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1949—2019)》的指导思想撰写本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极端重要的意义。他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6611713“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6611714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际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贻害实践的僵化教条。这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6611715为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简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实际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革命道路的“左”倾教条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6611716,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继而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结合起来,并依据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各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根本上否定了此前我国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错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611717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二大至十八大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重大发展。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并趋完善;在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在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成了生动的实践。这个实践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历史阶段。上述历史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无论是其初期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纲领,或者是后来实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路线,都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从唯物论的视角看,撰写《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1949—2019)》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过是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毛泽东曾经对实事求是原则做过完整的科学的界定。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6611718邓小平曾经高度评价了实事求是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6611719因此,从史实出发,就成为撰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不从史实出发,而从原则出发,就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但是,这里所说的史实,必须是经过批判地审查过的,去伪存真的,而不是虚实混杂的;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而不是片断的和随便拣出来的;是反映客观规律要求的大量事实,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是表现本质的典型事实,而不是歪曲本质的假象。用历史事实叙述这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包括本书在内的所有史学著作在叙述形式上所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经济学对问题的分析采取摆脱了具体历史形式的抽象论述,是有重大区别的。与这个特点相联系,本书在篇章排列顺序上也有它的特点。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经济范畴排列次序以及与此直接相联系的分篇时曾经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是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与此不同,产业结构演变史的研究则必须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来分篇。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本书可以不采用逻辑方法。事实上,产业结构演变史对某个历史阶段内各方面经济问题进行叙述时,也有一个诸方面先后次序的排列问题。而这诸方面由于均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就没有历史发展的先后次序之分;对这诸方面先后次序的安排,就不可能采取历史的方法,而只能依据它们在社会经济中的相互关系来决定。作为史学著作的本书分析某个具体经济问题所提出的各个论点的先后次序的排列,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史学在这两方面采用的逻辑方法,与政治经济学仍然不同:后者可以采取抽象的论点形式,而史学则必须通过历史事实来阐述。就这方面说,可以称为以历史方法为主,并与逻辑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二,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强调了生产力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决定作用。他明确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6611720毛泽东把这个原理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6611721。后来,毛泽东把这个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又一次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纳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6611722邓小平把这个原理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并针对1958年以来长期存在的忽视这个原理的“左”的错误,以及当时改革进程中存在的这种倾向,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他还针对改革中发生的改革姓“资”姓“社”的争论,旗帜鲜明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611723。因此,撰写本书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如果不坚持这个标准,而采用别的标准,那么,本书所要揭示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也不可能得到科学说明。就产业结构演变史来说,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其优劣的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必须而且只能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变化)方面的决定作用。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以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且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市场经济,不能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一般的、现代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而是特殊的、有国家更多干预的市场经济。当然,这种干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是社会生产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样,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作用,那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包括顺利发展过程和遭受严重挫折过程),是不可能得到说明的。正因为这样,本书每篇在叙述新中国各个时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时,都要首先叙述党在这个时期提出的路线及其实施过程。这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做法,绝不是多余的,而是为了真实地再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然,这绝不是说,党提出的路线,在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都起了积极作用。实际上,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时期的某些方面是有缺陷和错误的,在不同程度上起了消极作用。这是需要依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客观评价。但如果脱离了党的领导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是无法得到说明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被国际舆论普遍誉为世界奇迹。其实,这个奇迹最重要的“谜底”,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这一点,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具有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6611724强调这一点,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关于这一点,毛泽东作过一个精辟的说明。他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相互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6611725本书说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变革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就是依据上述的毛泽东的理论。但这种决定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些理论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集中中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这些理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的。第四,必须坚持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作为其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相互关系的理论。历史表明:在多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存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样两个方面。比如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就先后存在过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这样两种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先后存在过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的有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说来,无论是基本经济制度还是经济体制,其产生发展变化都决定于是否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二者都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仅就二者本身的相互关系来说,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经济体制的,但经济体制也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促进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或者阻碍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因此,要如实地反映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过程,就必须同时叙述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方面的作用。如果只顾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第五,必须坚持作为辩证法的本质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的精神。661172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这种精神。他说:“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6611727这个精神是作为辩证法核心的矛盾统一法则的体现。按照《矛盾论》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6611728实际上,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也充满着矛盾斗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路线与“左”的路线的斗争以及正确主张和错误主张的斗争。因此,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如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那么,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地说明。但作为史学著作,这种批判主要寓于历史叙述过程中。这一点同经济理论著作是有区别的。第六,坚持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贯穿于全书。经济发展与一切事物一样,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如果只注意历史过程质的方面,而忽视量的方面,那就不可能全面反映历史过程。现在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把数量关系用于经济学的研究说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独创。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早就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6611729马克思这里说的科学显然包括经济学。实际上,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就在多处运用了数学。特别是他揭示的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公式,更是在完整形态上运用数学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至今对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仍然保持着指导意义。当然,伴随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当代西方经济学在把数学用于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比马克思那个时代是大大向前发展了。马克思是把数学作为研究工具用于经济学研究的,是为他要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服务的。这同当前我国学界存在的某些为运用数学而运用数学,甚至通过不必要的复杂数学模型来故弄玄虚,是有原则差别的。由于条件的限制,本书在以数量关系说明经济历史过程时主要还是运用了系统的统计资料。6611730在运用数学模型方面还是以后的努力方向。当然,运用系统的统计资料来叙述历史过程,也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第七,把创新原则贯穿于全书。马克思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6611731。这意味着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露事物本质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创新。他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他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述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创新。”6611732据此,本书沿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演变在内)的路线→由此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成就(这是多数时期)或失衡(这是少数时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包括正作用和副作用)及其经验和教训”的思路,试图构筑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史研究的总体框架。当然,这只是一种探索,妥当与否,还有待实践证实和读者鉴评。三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1949—2019)》的历史分期依据上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本书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标准。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又有助于读者把握产业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特征。本书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产业结构演变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并以正标题表示;在大部分时期都以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第二位标准,并以副标题表示;在个别时期还以政治因素作为次要标准,也以副标题表示。这样,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的分期就是: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结构(1949年10月—1952年);第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产业结构(1953—1957年);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一)——“大跃进”时期的产业结构(1958—1960年);第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业结构(1966—1976年);第五,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产业结构(1979—2011年);第六,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产业结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产业结构(2012—2019年)。需要说明:1961—1965年实行的以调整为重点的“八字”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并对这个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当时并未根本改变“左”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77—1978年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当时还是继续执行了“左”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因而这两个时期同1979年以后的情况根本不同,都不具有路线转变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的作用也不明显。为简略计,本书将这两个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详细情况省去了,只在相关行文中做了很简略的叙述。 [更多]
促进共同富裕的国际比较
推进共同富裕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息息相关,国际上有多种指标衡量共同富裕的程度,这些指标涵盖经济收入、社会分配、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代国家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干预社会,影响财富分配。这些干预的路径和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了当今世界各种国家治理模式。本研究通过梳理各个案例国在国民财富的创造和分配过程中的主要相关体制、机制、政策、发展规律及理念,分析影响财富创造和分配的重要因素,总结案例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发现,不仅市场规范和法治建设对于建立公平合理、共同富裕的社会至关重要,系统性的社会政策更是不可或缺。国家应当在规范市场的过程中嵌入社会元素,在保障市场公平的条件下弥补市场缺失,在社会就业、社会分配、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制度性介入。 [更多]
理解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器、立国之本,如何认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解中国制造》将中国制造业放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给出一个总体描述,全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水平、阶段、问题、任务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理解中国制造》理性分析了中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化解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基础等具体任务进行了深入论述,展示了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景。《理解中国制造》对于全面理解和科学认识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对于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很好的政策借鉴意义。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country,the pillar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building of the country,how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The book Understanding China’s Manufacturing gives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level,stage,problems,task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US trade dispute,Understanding China s Manufacturing gives a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deeply discussing the specific tasks which China’s Manufacturing is facing,such as the resolve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green manufacturing,a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base,and displayi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a towards the high quality. Understanding China’s Manufacturing has a stro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 and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s well as good policy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更多]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使这―群体保障和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仍面临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公共需求尚未满足、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教育培训仍然不足、职业安全尚存隐患、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权益维护困难重重等一系列问题。本书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经济融入、民生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身份融入、心理融入等方面的融入,而解决这些方面的融入应该以新生代农民工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文化权等权益保障为视角,通过各种制度创新予以实现。 [更多]
萧山记忆:改革开放40年启示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书写萧山催人奋进的实践创造,为世人提供敢为人先的“萧山样板”和“萧山智慧”,为历史留下令人感知感怀的萧山记忆。 [更多]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党同志面临壮士断腕的历史考验,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持续冲击下,如何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与自信等现实背景;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理论背景。在这一背景视域之下,“理想信念”既是贯穿整个党的建设历史的核心概念,也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概念。由于“理想信念”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政治话语中而不是学术话语中,因此对“理想信念”的研究需要对其使用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多学科的学术建构,探寻其内涵、结构和运行模式。从使用语境看,“理想信念”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视角。第一种语境(内涵1)认为“理想信念”是对理想及实现理想的道路的确信(ideal and conviction),主要强调其科学性和历史规律性;第二种语境(内涵2)是从对崇高理想的信仰这一角度,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信仰概念的中国化的表达方式(ideal and faith),主要强调其价值取向、情感取向和对现实的超越性;这两种角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视角,注重强调其整体性,把“理想信念”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缺点是,容易将“理想信念”理解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可以被“拿来”进行教育,这样“理想信念”就可能被抽象化、教条化。从实践的角度,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导致科学和价值的分离,前者容易导致科学主义——只强调其科学性而忽视其价值取向;后者容易导致信仰主义——忽视其科学内涵。本书在对“理想信念”使用的历史语境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内涵3)作为一种由“理想”引导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由实践形成的“信念集”保护和丰富“理想”的辩证运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理想”具有统摄作用和核心作用,“信念”是基于“理想”统摄之下的“信念集”,时代主题不同,“信念集”会随之调整,以保护“理想”的核心地位,不断推动事业前进。这样“理想信念”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系统运行模式。只有从这一动态运行模式的视角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静与动、信与疑、理论与行动、目标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也才能更好地将“理想信念”概念既作为党员教育的目标(内涵1、内涵2)又作为党的建设的分析工具(内涵3)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正是从第三种视角,围绕“理想”和“信念”的辩证关系探讨其历史运行模式和现实存在模式。首先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发展模式(内涵1),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如何指导现实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论证这一模式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然后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情感发展模式(内涵2),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如何既凝聚力量又推动创新,引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在此基础上,探讨作为情感体系与科学真理体系的内在关联,进而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系统运行模式的发展规律(内涵3),这些模式和规律在传播渠道和政治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并形成“理想信念”的外在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组合,形成“理想信念”评价的谱系图,最后尝试运用统计调查的结果来定位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理想信念”体系优化的三个具体方向。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是区别于西方民主运行体系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运行模式,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内在核心概念,它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理性的科学发展方法论的角度,它是围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硬核,发展出由一系列保护带构成的信念集,运用“正面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既不断创新,又时刻保护,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科学方法。第二,从价值和情感的角度,它是通过“集合体持久性情感”和“组合性情感”的整合,发挥集体性激励和选择性激励的作用,既凝聚力量又推动创新的过程。第三,从传播的角度,它是通过强大的组织传播和运动传播组织和动员社会成员的过程,并通过收编、对话、排斥等方式与大众传播互动,使情感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结合,既推动创新,又凝聚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第四,本书对“理想信念”的评价体系作了初步探索。本书认为“理想信念”的评价要放在政治系统中进行,其中“反面启示法”和“集合体持久性情感”主要产生集体性激励,“正面启示法”和“组合性情感”主要提供选择性激励,通过发挥集体性激励和选择性激励作用而获得的弥散性支持和特定支持成为评价的外在指标,通过外在指标的调查统计发现当前理想信念的结构为“河口”型结构,对这一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应该从地方政府的认同感、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等三方面入手。 [更多]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聚焦深入推进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国际比较、历史比较、重大成效、斗争形势、基本原则、战略重点等方面深入研究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重要经验,集中体现了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建设性对策与思路。 [更多]
从惩失信到树诚信:法院执行参与社会治理的宁波实践
经历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之后,全国法院执行工作面临着的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进解决执行难的课题。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扣时代命题,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执行机制,将诚信理念嵌入执行案件全案件周期,引导诚信诉讼,依托网格加强办案能力,加强智慧执行和阳光执行,并开创性地建立了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和信用修复两项机制。本书分析了宁波法院利用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信用修复机制等机制,正面引导并以柔性方式促进当事人恪守诚信、主动履行债务的情况,总结了法院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同时,书后还收录了部分专家学者就此问题的观点与见解,以馈读者! [更多]
新时代法治发展的新面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党领导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接近的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法治进步不断前行、法学繁荣不断添彩的新的历史方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已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前,法治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容,也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然对法治中国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许多的甚至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新任务、新课题和新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推进法学理论创新,首先就要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只有在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做实法学理论创新,即做出符合中国实际、满足实践需要、取得实质进展的法学理论创新。如果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不清晰,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未学懂,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未弄通,法学理论创新离做实的目标就总会存在一步之遥。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就应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观察中国法治实态的新现象,聚焦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实践,发现人民对法治需求的新重点,由此确定法学研究的新面向,进而确定法学研究领域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只有这样,我国的法学论述才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法学理论创新的新要求,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法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讲清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的新观察新思考新举措,不断提升法学的论述能力和阐释效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推进法学理论创新,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尊重法治规律,满足法治需求。在追求法学理论创新的科研实践中,围绕新时期法治建设目标与任务,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法治建设的新精神新理念新举措,对中国法治建设经验进行理论阐释,对中国法治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判断,进而提出法治建设领域的发展思路,以此展开做实创新的法学科研实践。在新时代推进法学理论创新,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用中国法治理论来解释中国法治实践,以中国法治的新实践来推进法学理论的新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是中国法学理论创新的源泉。推进新时代法学理论创新,应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深入挖掘中国法治实践的学术价值,提炼出立足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体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法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以“新时代法治发展的新面向”为主题,对法学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当前任务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研析,撰写了相关理论文章并选萃成集。希望这些专业思考与学术阐释能够为新时代法治建设增能,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功,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助力。陈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 [更多]
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与多维审视
作为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境内移民各种各样,既有犹太移民,也有非犹太移民,还有以色列人向外移民。大批移民的流入不仅深刻塑造了以色列国的族群结构和文化特征,而且在其经济起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以色列迅速崛起为“创新创业国度”的关键人才支撑。为了强化犹太国家的单一族群属性,以色列政府把吸收犹太人回归作为基本国策,颁布《回归法》、设立移民吸收部,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对非犹太移民(例如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采取严格的管控和限制政策,实施差异化的对待和社会分层,将其排除在犹太国家之外,成为社会冲突乃至身份政治对立的深刻诱因。从根本上说,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核心悖论和持久困境是,在谋求单一犹太国家的理想和多元族群并存的现实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基于此,以色列移民政策的成就和问题都值得加以关注与研究。 [更多]
法国与晚清中国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作为欧洲大国,法国是与晚清中国发生关系的西方列强之一。本书充分发掘多语种文献,尤其法文档案,真实再现了法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势力范围、上海法租界扩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时期上海驻军与撤军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考察了法国对清末最后十年政局的观察和反应,并对法国与其他列强的合作与竞争做了深入的分析。本书既揭示了法国在对华政策上与列强之间的共性,也阐明了法国对华政策的个性及其原因,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视野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特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19世纪西方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国的险恶处境,对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欧美国家的东亚政策与大国关系以及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更多]
财税视角下环境规制相关问题研究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下的环境规制效果与效率角度出发,对我国387个主要地级市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地级市环境规制的效果与效率分析中国式分权背景下我国基层政府的应对策略;第二部分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对环境税税制要素的设计,利用环境CGE模型对贵州省开征环境税后的可能宏观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驱动因素分析,深度剖析环境税对贵州省宏观经济带来影响背后的真实原因。 [更多]
冷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安全政策
本书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东南亚的安全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从纵向上再现了政策的演变脉络和每个阶段政策的着力方向,探讨了日本对东南亚安全政策的一般规律;从横向上结合各阶段的地区战略大背景,综合分析了影响政策出台的因素和变量,并探讨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日本对东南亚安全政策的特征及其对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预测了政策走向并尝试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党史学习
- 党规党纪
- 会议精神
- 基层党建
-
01:54:30
-
共青团的光辉历程
课程:共10个课时
-
03:30:04
-
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课程:共18个课时
-
02:34:00
-
铭记党史忆时艰 不忘初心勇担当
课程:共14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