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库
最新上架 更多+

出版日期:2025-05

ISBN:978-7-5227-4754-5

19世纪英国农业地权转型研究

作者:孙学美

出版日期:2025-05

ISBN:978-7-5227-4806-1

清末民初西方视野下的甘肃民间形象

作者:柴橚 赵燕凤

出版日期:2025-04

ISBN:978-7-5227-4706-4

变局:光绪丁未政潮研究

作者:张建斌

出版日期:2025-04

ISBN:978-7-5227-4856-6

明清士大夫的“书籍之交”

作者:张升

出版日期:2025-04

ISBN:978-7-5227-4748-4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基于民族融合和国...

作者:孙守朋

出版日期:2025-04

ISBN:978-7-5227-4675-3

西域汉文散佚史部古籍、图画、碑刻整...

作者:颜世明

精品推荐

高句丽的政权建构与族群凝聚

作者:朱尖
无论是何种政权和族群,都有着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并在发展壮大中结成各种联系的过程。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分裂和离散,但总的趋势是涵盖较大范围的政权不断出现,由此带动族群在更大范围内的凝聚和融合。汉唐时期活动在东北亚地区的高句丽族群,其通过前高句丽时期(句骊时代)的族群初步融合,到政权构建实现高句丽的核心族群凝聚,再到政权发展实现高句丽族群的多维度融合与进一步的凝聚,最后政权消亡,实现更高阶段的族群重组。高句丽政权的产生、壮大成就了高句丽群体的形成壮大,并不断地在融合凝聚中开展自我认同,以及被认同,形成了高句丽这一特殊群体。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人口流散,最终被其他新族群所同化取代,消失在多民族交融的汪洋之中。本书对高句丽政权与族群以及二者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相关认识,为高句丽政权发展壮大史与族群形成演变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法国国王圣路易

作者:黄广连 (法)让·德·儒安维尔 (法)纳塔利·德·瓦伊
声名卓著但读者不多的作家是罕见的,儒安维尔(Joinville)就属于这一类。他的名气如此之大,作品却少有人问津。众所周知,他的确以战友兼朋友的身份为圣路易(saint Louis)作传,但是,除了少数研究者和文人墨客,还有谁读过这本传记呢?然而,该传记绝不是专为这一人数有限的阶层而写的,显然也不缺乏推荐给其他读者的优点。对我们而言,如果不是祖先的语言比许多外语还要晦涩的话,这本传记所记载的重要事件、多样的叙事方式、生动的描绘手法和自然的文风,都足以使它成为一本广为流传并实至名归的作品。是的,尽管儒安维尔所使用的全是法语,但任何无法坚持自学的法兰西读者都得在每一行文字上停顿。在法兰西,找到一个能读懂儒安维尔语言的人,要比找到100个能读懂拉丁文或几门现代语言的人还要困难,我这么说,也许并不夸张。我并不是想说他的语言只是由古老的或已完全不再使用的词汇构成;相反,他所使用的绝大部分词汇我们今天仍能见到。只不过,这些词汇流传至今已有600年,其(古老)含义和拼写方式基本没有被保留下来,并且它们时常以一种我们不甚了解的语序出现,有时没有冠词或代词,而冠词和代词在今天的法语中是不可或缺的。仅此,足以让一个看似一点也不难的句子,细究起来却变得晦涩和难以理解。自上世纪(18世纪)以来,这本最能激发人们好奇心的传记仍囿于狭窄的学术领域。在一个对历史如此好奇的时代,这无须过多解释。使该作品走出学术领域并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中流传,这一时刻不是已经来临了吗?难道不会有很多人抓住机会,兴致盎然地去阅读由儒安维尔撰写的《圣路易传》吗?儒安维尔长年与伟大的圣路易亲密相处,可能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人都要了解圣路易,为这一美好而神圣的人物留下了令人信服的描绘。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儒安维尔本人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讲述那些距离十分遥远且不同于当下的所见所闻,人们不会跑来如饥似渴地想要听到最诚恳、消息最灵通的见证人(他)的讲述吗?如果他们懂得儒安维尔的古老语言,又如果他们为了解实情而需要求助于蹩脚的译者的话,难道会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译者的蹩脚翻译而放弃学习(原著)的机会吗?哦,为了听到儒安维尔讲圣路易和13世纪,我们应该阅读这部令人钦佩的传记,这将使我们真实看到,这位年迈骑士在讲述他所知的一切,是关于圣徒国王路易的美好而神圣的事情。这就是我决定翻译这本书的原因。根据经验,我知道承担这项任务将面临种种困难,不可能很顺利地完成。我能够在不草率地改变儒安维尔自然优雅的文笔的情况下,让本书成为广泛流传的读物,对此,我并不沾沾自喜,我也不曾通过纠正古老语言中那些粗糙和不完美之处,有意使这本书符合今人的品位。我本来确实可以努力做到这一点,可如果这样的话,译文将以一种虚假的优雅来歪曲儒安维尔的本意,不算成功。比起展现实际翻译能力,我倒是更愿意出版一个蹩脚的译本,也更愿意在其中保留那些有误的、粗俗的甚或不正确的表达。当我认为没必要改变儒安维尔的语言使其变得易懂时,读者便能从中找到我尊重儒安维尔语言的证据。我毫不犹豫地改变了儒安维尔语言的古老拼写方式,因为保留这些拼写方式除了对博学者有用,对其他读者一点用处也没有。此外,我不担心有人会责备我引入了常见的拼写方式,牺牲了儒安维尔语言中的古老拼写方式这样重要的一个细节。否则,读者连他们最熟悉的词汇也认不出来。我也毫不犹豫地替换那些不再出现于当下字典中的表达。不过,那些虽已不再使用但仍能从字典中找到的表达应被保留吗?那些与惯常用法相去甚远的表述应被改变吗?我并不打算绝对地遵循这二者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宁愿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努力保持一个标准:由读者判断我的翻译是否成功。本书某些(表达的)外在形式与原文存在差异,但其内涵严格遵循原书。我把多努先生(M.Daunou)编订的版本作为指南,它是出版于1840年的善本,收录于《高卢和法兰西历史学家文集》10754330第二十卷。尽管有第一批编订者和以卢克手稿(manuscrit de Lucques)命名的书卷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版本,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忠实地把这本书更古老手稿的样貌呈现出来。我的朋友,博学的于勒·马里翁先生(M.Jules Marion),正为法兰西历史协会(Société de l’histoire de France)准备一个专为研究工作者使用的版本。他在认真核对书稿后非常善意地告诉我,除个别词汇外,他坚信多努先生的编订本是无可挑剔的。我利用了多努版本里的注释和评论,这些内容基本阐明了所有历史难题和大部分难懂的内容。我年轻时曾目睹多努先生把他晚年的所有精力都奉献在这本书上。他的版本就是一个典范,我从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从中获益。我也要感谢所有乐于给我建议、予我帮助的人,感谢研究所、帝国图书馆(Bibliothèque Impériale)及其他图书馆。不过,我认为,更为妥当的做法是克制自己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我觉得作品仍有疏漏,在致谢中必须保持低调。若是获得更大的成功,我猜测批评的声音也会随之而来。有人对我说,(这些批评)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我出版了一个不属于任何时代的文本,开罪了儒安维尔的所有仰慕者。我接受这样的批评,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提前就作了声明。不过,我之所以出版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既不是因为儒安维尔的名望,也不是为了让他那些为数不多的仰慕者满意,而是为了仍未对儒安维尔产生仰慕之情的或那些只在口头上表达倾慕之情的人群着想。如果这些人阅读这个较为通俗易懂的版本,发现儒安维尔作品的多数优点,他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非常了解(其作品)而仰慕儒安维尔。事实上,本书并非一部表达与实义交融的纯文学作品。很遗憾,我未能保留儒安维尔在其古老而大胆独创的语言中,所呈现的如下特点:谈话中的优雅、描绘手法的清新自然、事件描写的生动性,但(其语言的)历史真实性大体上得以保留,由此,我至少能宽慰自己。因为本书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具使用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历史真实性。是的,即使这本书存在一些不足,我仍坚信,那些厌倦不良小说的人同样会喜欢它,因为书中有关十字军战争恢弘场面的记载,会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了解这些过程,这比靠想象力滋养的谎言更动人心弦。该书也教育了自以为完全了解中世纪的人,以及那些由于自身盲目的激情或执拗的成见,要么过分颂扬要么过分贬低中世纪的人。与儒安维尔的叙述所揭示的大量真相相比,那些混淆视听和歪曲事实的人为捏造又算什么呢?对于这些捏造,历史学家费尽心力去发现或不由分说接受了它们。这并非一部轻松之作,是一位目击者的长篇陈述,从首页至末页均为现场口述,通篇都是儒安维尔通过回忆娓娓道来的内容。每一处都经过他的精心考证或推敲。如果同样的一件事情再次勾起儒安维尔的回忆,他就会把这件事叙述成新事件,正如他几乎不担心同一个词汇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两三次。对他而言,(此书的)重要性不是说服力,而是叙述他的记忆、情感、想象力和信仰,尤其是那些可作史料的真实事件。他没有姑息任何人,即使是自己十分尊敬的一位教士,以及在升天之前就深受其喜爱的圣徒国王(圣路易)。儒安维尔有一些俏皮话是突然出现的,使人措手不及,如果这些话未能发自内心地证明他的坚定立场,会让人认为其说辞前后矛盾,进而为了上下文的连贯想要把这些话语拿掉。总而言之,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法真正了解圣路易和13世纪。儒安维尔撰写的《圣路易传》是极少数不可替代的作品之一。最好的作品不仅能够提供知识,而且更值得信赖,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对于在儒安维尔的证明下或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添加的部分内容,上述判断无效。所涉范围从第139章的最后一段起,直至第143章结束。10754331我指明了这些段落的真正作者,尽管并不了解这些作者。虽然这些段落值得信赖,是儒安维尔口述的所见、所闻、所信,但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与儒安维尔本人的叙述很少有相似之处。最后,介绍一下儒安维尔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时期。让·德·儒安维尔(Jean de Joinville),香槟邑督(sénéchal de Champagne),出生于1224年左右,即圣路易登基的前两年。1241年,他参加了法兰西国王(圣路易)在索缪尔(Saumur)举行的盛大宫廷庆典。正是在这次庆典上,法兰西国王的弟弟,普瓦提埃伯爵阿方松(Alfonse comte de Poitiers)受封为骑士。那时,儒安维尔刚刚17岁,是其封君纳瓦尔国王(roi de Navarre)、香槟伯爵(comte de Champagne)蒂博身边的一名切肉侍从。儒安维尔成为骑士后,于1245年与圣路易同期参加了十字军战争。1248年,儒安维尔前往圣地,1254年与圣路易同时返回法兰西。儒安维尔拒绝参加1270年的十字军战争。在与伟大国王(圣路易)永别的那一天,从欧塞尔伯爵(comte d’Auxerre)府邸到歌德利修道院(Cordeliers),儒安维尔一路上把因病身体已日渐衰弱的国王抱在怀里。1282年,他以见证人的身份参加了关于圣路易生平的“封圣”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法兰西王室期望圣路易能被封为圣徒。1298年,他参与圣路易圣体“迁葬”仪式,几年后,他应法兰西王后、香槟女伯爵纳瓦尔的让娜(Jeanne de Navarre)之邀,口述并让人记述了这位圣王的生平。在这项崇高的任务完成之前,王后就去世了。1309年,儒安维尔完成了这本传记,他把书的题词献给了王后的儿子——纳瓦尔国王和香槟伯爵顽夫路易(Louis le Hutin)。1317年儒安维尔去世。他曾在住处的小教堂里,加高了伟大的圣路易的祭台以缅怀圣路易,也在一部不朽的著作中留下了他对圣路易虔诚的爱。纳塔利·德·瓦伊(Natalis de Wailly)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