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统计,自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使用的概念大多是由西方“泊”来的,不能将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形式主义化理解,把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解为用独有的术语表达原有的思想,把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与理论的原创性发展联系起来。如此,则需要把话语体系建设的形式主义理解转换为实质的理解:最根本的不是概念形式,而是一套原创性的思想创新。 (阅读原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知识论领域学者对当代英美知识论进行了引领性的研究,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中国不少重点高校哲学专业都开设了知识论课程,知识论学者遍布全国各地。知识论成了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用英语来表达的英美知识论只是地方知识论而非世界知识论。中国学者绝大多数知识论的研究只能称为“英美知识论研究在中国”而不能称为“中国的知识论研究”。 (阅读原文)

“中国精神”是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特殊“精神”与新文明形态,它的建构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与西方文明具有一定的贯通、融合、包容的因素。“中国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者和贡献者。 (阅读原文)

近十年概念工程是世界哲学界出现的关于哲学的宗旨、任务、使命和社会作用的新颖见解,认为哲学应致力于通过对哲学概念和概念体系的澄清、梳理和完善,以期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与概念有关的缺陷和不足,给出诊断、医治和改进,并由此发展出具有规范性的概念伦理。 (阅读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回答时代课题的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练。也只有用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才能讲明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新概念、新范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依托。 (阅读原文)

近年来,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是当今社会提出的时代课题,中国哲学对于这个时代课题的解答义不容辞。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密切相关,相得益彰。文化创新既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创新,又包括话语体系的创新。 (阅读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五千年中华文明与五百年现代文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话语,更赋予现代文明以中国话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逻辑架构中,在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在中西文明特别是中西现代文明致思逻辑和话语表达的比较互鉴中,我们要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呈现、表达、传播现代文明的中国话语。(阅读原文)

大国崛起必定伴随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的强大。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力量强大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在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人亟待完成的历史任务。在全球化时代,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中国话语、表述中国思想、表明中国声音、表现中国智慧,已成为时代课题。 (阅读原文)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二者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开创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那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才能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发展进程。 (阅读原文)

早期希腊哲学的起源阶段,知识问题的核心是实在与现象何者为真?真不来自感知,只有理智知识才能给予真。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来说,epistêmê就是探究某物的定义,也可以说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事物、事件乃至世界的本质,他们确立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一经典的知识定义,而真知识就是真信念及其理性表达。 (阅读原文)

在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探索中,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革命应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文化遗产。列宁对以往文化遗产采取辩证的态度,在对以奥勃洛摩夫为代表的俄国传统文化中糟粕成分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主张吸收以往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 (阅读原文)

人类社会是利益共同体。片面追求一国个性和自我利益,而将他国视为征服和攫取的对象,不是人类的最优选择。个体必须学会包容并选择恰当的方式,与他国共生共存共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致,是当前国际社会交往和世界和谐发展的正确方向。 (阅读原文)

在当下全球化的复杂境遇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面对着如何在当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如何让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被强行纳入以西方文明为主流的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去。 (阅读原文)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经验为基础,从而建构起来反映生态文明的理论和现实的一系列词语、命题和论述构成的话语体系。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反映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的话语体系,具有客观的现实性。 (阅读原文)

面对西方现代性工具与理性野蛮突破之间所造成的资源危机、个人主义和丛林法则,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沦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批判旧的文化构造、凝聚中国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共识,为现代化明确崭新的规范图景,使之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自我意识,为人类文化精神所期许的无限发展希望和理念确立价值目标,为人的存在提供新的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 (阅读原文)

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哲学转向代表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具有实践的理论自觉性。中国的生态文明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而又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对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多是译介西方的相关理论,研究主题更多聚焦于阿伦·奈斯、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彼得·辛格、保罗·泰勒等人的学术思想。 (阅读原文)

(本文根据‘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原创性发展’研讨会专家发言整理,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