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致敬!编号381323号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07-11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敦煌7月10日讯(记者朱羿)今年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先生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周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会上正式命名编号381323小行星为“樊锦诗星”。

  樊锦诗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10月9日发现。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3年12月给予其381323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0年,樊锦诗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根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的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并于2021年5月14日获得批准。

  “381323号高度概括了樊锦诗先生的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这个编号可解读为,38年(19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2大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3个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说。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六十年。樊锦诗先生择一事终一生,60年来,谱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是我国文物行业的一面旗帜。敦煌研究院结集出版了《樊锦诗文集》,介绍樊锦诗在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会上表示,樊锦诗先生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一处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前辈筚路蓝缕、砥砺奋斗打下的基础上,她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和砥砺奋斗,带领莫高窟人建立起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研究、有效管理利用体系,在敦煌石窟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希望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以樊锦诗先生为榜样,保护好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守一不移、开拓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

  会上,樊锦诗再次捐资1000万元,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专门成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资金来自樊锦诗所获吕志和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并多年积蓄。今年5月,她已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用于推动敦煌学研究。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