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技术赋能、学科互济、守正创新:2024首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21日下午,第二届首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体育大学召举行。论坛以“新文科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学科环境变迁、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实践结合及学科交叉融合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技术变革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守正创新,以及特色类新闻传播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智慧方案。

  本次论坛包括嘉宾演讲与圆桌对话两个部分。在嘉宾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以“在新技术背景下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场景”为主题,探讨了场景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他认为,场景的变化是新闻教育变革的核心,应该将知识与具体的场景对接;还分享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远方”“近邻”“文明”“革命”和“中国人”教学场景的实践经验。同时,周教授也强调,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更新和提升是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助推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结合自身作为体育爱好者的经验,探讨了新的媒介环境下,体育社会化生存的问题。他表示,体育传播应该朝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走向生活,即体育传播需要面向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二,走向社会,从体育+的角度去拓展体育传播的应用场景,从而拓展体育传播的动能;第三,从现实走向虚拟,一方面要主动拥抱技术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要在虚拟空间中去调动和开发新的体育兴趣。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表示,在“学技术”的需求与压力下,新闻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产生了疑问与困惑,新闻现场重要性的消弭、新闻价值的模糊与倒置、流量思维对新闻生产的入侵与伤害,都随着“学技术”一起进入了“做新闻”的实践一线,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王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已不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关键的是培养与提升人的创新能力。

  把握发展趋势,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在论坛的后半程,三场主题鲜明的圆桌对话顺利展开,21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书记、院长就相关话题热情交流。

  首场圆桌对话的主题为“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及发展趋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主持。

  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新闻传播学教指委委员赵振祥教授认为,尽管智媒时代的技术更替给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但在知识逻辑的建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从学校到专业再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千人一面。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刘双舟强调了学科交叉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意义。他分享了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交叉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学科交叉背景下央财新闻传播学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有三分之一是财经类的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翠艳就如何结合本校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培养特色行业新闻人才的问题发表了看法。她分享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过程,指出学院整合中国语言文学、戏剧影视学与新闻传播学的特色和优势,找到了工会与劳动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思想政治过硬,劳动情怀浓厚”。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责任教授闻学重点讨论了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问题:一方面,借助与外语系同处一院的优势,开设特色班;另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机会让老师和学生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开展国际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李彦冰主要探讨了该校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第一,全面对接北京市的战略,培养“知北京爱北京传播北京”,能够讲好北京故事的全媒体采编人才;第二,强调文化的基础作用,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发展,没有文化加持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就是无根的扶贫,在此背景下,串联法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的多学科优势,让学生来传播和挖掘北京的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和普通文化四种文化形态。

  迎接技术挑战,创新培养智能传播人才

  第二场圆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主持,对话围绕“技术变革与学科互济下的新闻传播”展开,深入探讨了AI等技术发展给新闻传播学科带来的挑战。

  5G高新视频体育融合创新应用广电总局实验室主任赵琳琳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AIGC在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易”和“难”:“易”指AIGC可以帮助跨专业学生快速掌握技能,“难”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制作方面,即AIGC对体育的理解并不准确。

  体育融合出版可视化技术国家新闻署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郭英俊表示,第一,技术变革深刻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因此当前的出版物上需要提供二维码等增值服务;第二,出版的方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发生变化,出版机构为此也在积极地做出调整,如与体育工程学院等机构进行交叉融合,希望通过技术的加持来生产更能满足新时代受众需求的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黄佩提到,在大网络、大安全和云驱动的趋势下,学院以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底层支撑和创作源头,以智能交互设计作为中层设计,以网络新媒体作为顶层文化创意,努力培养云网驱动下的智能传播人才。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宝认为,南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与北体人才培养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提到,对体育传播学研究者来说,不仅要看到技术在内容创新上的体现,还要思考技术创新对整个产业的拓展,考虑技术带来的益处与冲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以个人经历和该院发展历史为例,指出学科交叉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强调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院长丁宁介绍了该院的“信息”特色,表示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离不开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python等数据分析方向的课程是本科必修课,未来还将考虑把人工智能等内容渗透到各种课程当中去。

  扎根院校土壤,做强做优学科特色

  第三场圆桌对话以“特色类新闻传播院校的发展创新”为题,由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播学院院长程樯主持,各位嘉宾分享了特色型新传院校的实践教学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丽芳提到该学院在全国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重视带领学生前往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了解其建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思考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现状、困境及解决措施,通过实地考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对民族地区的认识。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认为传播院系的发展和创新绕不过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学校自身的资源禀赋,第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三是实践教学的效能转化。三者共同决定了特色新闻院系的特色往哪儿“特”。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云国强介绍,北语的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定位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两方面,其中国际传播是战术层面,跨文化传播是战略层面。该院同时结合学校特色,设置了文化战略的人才计划,作为国际传播和战略传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分享了北工商的新闻传播学科特色,“我们从一创立就走的新闻传播学+大商科的一个交叉融合的路径”,其中新闻学是以经济新闻为特色,广告学是以品牌传播为特色。在此背景下,该院以培养中国经济和中国品牌国际传播交叉背景下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庆伟首先提到了体育类院校新闻专业的整体发展,接着分享了首体在发展新闻传播学方面的阻力,包括资深教师数量少、师资种类配备不齐全、新闻学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缺乏高端平台实践、国际学术交流少、与同类型体育院校交流少、资金有限、教师体育知识不足等。面对这些困难,他表示师资是第一资源,所以将全力助推老师成长;同时要开放办学,加强和同类院校的沟通交流,并希望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杨平表示,北二外将“专业+外语”作为其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色,鼓励学生辅修其他小语种专业,重视多语种新闻传播实务;同时通过实践课程、实践周和主题实践活动等综合措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表示,在北外“三全三国”(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国际传播、国际组织、区域国别)的总体战略下,多语种和传播双轮驱动着北外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全球实践”也同时被强调。“有400多名师生开展了全球实践,进到其他国家的高校媒体和文化机构开展调研,不仅把中国故事在中国讲给世界人听,而且把中国故事嵌入到全球交往的实践当中去。”

  论坛最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作了总结发言,他对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谢意,指出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要求,面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闻传播人才的挑战,面对构建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目标,新闻传播院系应该携手共进,共同为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晶 供稿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