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1.[挪威]安德鲁·塔隆:《英国城市更新》,杨帆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澳]希拉里·迪克罗、[加]鲍勃·麦克彻:《文化旅游》(当代旅游研究译丛),朱路平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3.[墨]豪尔赫·桑切斯·科尔德罗:《文化遗产保护要案》,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4.[挪威]约翰·加尔通:《和平论》,陈祖洲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5.[德]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日]池尾靖志主编:《和平学入门》,池建新、朱庆华译,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
7.[英]安德鲁·瑞格比:《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8.[德]海因里希·贝克:《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0.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视野》,天津出版社2017年版。
11.李和平、肖竞:《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2.广州市城市更新局编著:《更新之路:广州旧城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13.季国良:《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的遗产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4.卓新平、蒋坚永:《“一带一路”倡议与宗教对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15.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编:《雨花魂》,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16.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南京地区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17.唐荣编著:《吴越人家吴越文化特色与形态》,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
18.张立生:《我国佛教旅游开发模式创新与案例》,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张宏梅、赵忠仲主编:《文化旅游产业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0.叶南客、谭志云、李惠芬:《南京百年史·综合卷》,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
21.赵德兴、付启元:《南京百年史·文化卷》,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
22.本书编委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读本》,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
23.石云涛:《丝绸之路的起源》,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4.未小橘编著:《人文江苏》,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版。
25.王强:《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若干典型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范金民、杨国庆等编:《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
27.朱成山等:《和平学概论》,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
28.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南京1919—2011历史画卷》,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
29.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宁区文化志》,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
30.沈福伟:《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1.胡阿祥、李天石、卢海鸣编著:《南京通史·六朝卷》,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32.孟建、何伟、张秉礼:《城市形象软实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薛冰:《南京城市史》,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
35.孟建、何伟、张秉礼:《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刘成:《和平学》,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37.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周朝霞:《多维视角的城市形象定位、设计及传播》,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章剑华主编:《文化与城市性格》,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0.叶皓主编:《金陵特色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1.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南京民俗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4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韩洪文:《二十世纪的和平研究:历史性考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4.何方:《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45.荣斌、徐世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46.彭振刚编校:《秦淮风俗》,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
47.马伯伦主编:《南京建置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版。
48.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杂志社1993年版。
49.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0.陈济民主编:《金陵掌故》,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
51.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期刊与报纸
1.James E.Young,“The Texture of Memory-Holocaust Memorial and Meaning”,Art Journal,Vol.53,No.1,1994.
2.Yechiam Weitz,“Political Dimensions of Holocaust Memory in Israel during the 1950s”,Israel Affairs,Vol.1,No.3,1994.
3.经盛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叶欣:《国家公祭:社会记忆与国家认同》,《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秦在东、肖薇薇:《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现实功能及时代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2期。
6.刘迪香:《南京保卫战殉国将领萧山令述评——兼论国家记忆在地方城市之建构》,《城市学刊》2015年第7期。
7.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学术前沿》2015年第5期。
8.王来兵:《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建筑空间中的政治话语》,《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9期。
9.张远鹏、曹晓蕾、张莉:《江苏省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项目》,《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10.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历史考察》,《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
11.刘淑萍、彦薇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伦理意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2.刘赐贵:《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5期。
13.何其鑫、向国华:《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14.刘定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四维视阈》,《学术交流》2013年第8期。
15.冯定雄:《新世纪以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点问题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4期。
16.周长山:《日本学界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交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7.刘琨:《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益研究》,《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2期。
18.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城市精神=城市特色+时代要求+广泛共识+易于传诵》,《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第11期。
19.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0.谭伟平、刘克兵:《论湖南和平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开发》,《求索》2011年第12期。
21.张吉雄:《论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运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2.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
23.朱成山、赵德兴、陈俊峰、付启元、袁志秀、朱天乐:《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4.王树人:《革命烈士“狱中诗”和“就义诗”》,《党史博览》2007年第7期。
25.陈怀凡:《国际上的“和平文化”运动》,《当代世界》2006年第4期。
26.[挪威]约翰·加尔通:《和谐致平之道》,《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
27.[美]卡罗尔兰克:《回顾与展望:美国和平学的起源与发展》,《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
28.沈山、祁豫玮、林炳耀:《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29.刘成:《西方国家和平学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0.马驰:《城市精神的内涵在于人》,《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31.石希欣:《充分挖掘和平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与产业研究》2005年第1期。
32.阿伦·亨特:《“什么是和平研究”——学科发展史》,《学海》2004年第3期。
33.秦麟征:《从战争文化走向和平文化》,《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4.李洪甫:《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博》1992年第6期。
35.《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新华网。
36.叶南客、付启元:《创建“国际和平城市”提升南京国际影响力》,《南京日报》2017年4月2日。
37.叶南客:《让和平成为南京新名片》,《新华日报》2014年12月12日。
38.叶皓:《重读南京》,《光明日报》2010年3月2日。
39.《让和平之花绽放时代的芬芳》,《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