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ISBN:978-7-5161-1550-3

出版日期:2012-12

页数:225

字数:216.0千字

点击量:4938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北京工商大学学术专著资助基金 展开
折扣价:¥25.2 [6折] 原价:¥42.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外国文学的传入肇始于宗教活动。基督教来华开创了西籍中译的事业,其经籍与布道读本带来了颇具文学性的寓言故事和劝善隽语。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小说汉译,则始于《昕夕闲谈》一书。它是我国第一部译自西方,具体说是译自英语的翻译小说。原作名为《夜与晨》,作者是英国作家利顿;译者署名“蠡勺居士”,其译作自1873年起连载于《申报》的文艺副刊《瀛寰琐纪》,历时两年。

鉴于目前学界尚缺乏有关研究,本文利用京、沪两地所藏资料,对作者及原作、译者及译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

这部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世纪欧洲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动摇,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利顿身为贵族却敢于揭露贵族的丑恶嘴脸,便利用长篇小说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制度的变革。他的《夜与晨》以犯罪问题为切入点,揭示平民犯罪和贵族犯罪的种种社会根源,呼吁学习法国革命,废除特权制度,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会。本文在阐明这些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性作了分析,如小说创作的文学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成就,等等。

利顿的政治呼声在中国产生了回响。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蠡勺居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改革才有出路。他根据原作的特点,并借鉴中国小说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迻译。译作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有关这样一位译者的真实情况,迄今所见可资利用的原始资料几乎无存。本文就译者身份问题既梳理成说,又发表己见,并对译者与《申报》的关系、译者翻译工作的真实情况等问题作了考证。

任何实践活动的背后,无不有着某种思想或理论作为明确的或潜在的指导原则,因此就译作而考察译者的翻译观、文学观乃至文化观,也就成了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译笔的取向与创新,推断译者对于“信、达、雅”翻译观的态度、对于小说之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借鉴的向往。与同时代的小说作家和翻译者相比,他明显具有超前意识,理应在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之列。正因为如此,本文译者翻译实践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我国早期的改良派的创作与主张。

总之,通过上述种种考察和研究,本文试图说明西方文学汉译之初生态的表现与规律,并为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蠡勺居士 动态对等 文化翻译观 小说功能观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卫晴.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卫晴.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卫晴(2012).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