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主要文献
(一)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
4.《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7.《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欧文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英]琼·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2.[英]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纪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3.[英]朗纳德·L.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美]劳伦斯·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薛藩康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5.[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6.[英]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激进理论》,于树生、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7.[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忠桥、刘磊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加]迈克尔·A.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群立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0.[英]约瑟夫·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石军、周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英]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顾良、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3.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国际工人运动:历和理论问题(第1卷)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形成的革命阶级》,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4.[英]艾伦·亨特:《划分工人阶级的理论和政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七局1982年版。
25.[美]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6.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
27.[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28.[英]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9.[英]莫尔顿·台德:《英国工人运动史(1770—1920)》,叶周、何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
30.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国际工人运动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
3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胡志国、陈清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2.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书稿当代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3.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3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5.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李怀涛:《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7.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8.徐素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EGA2视野下的文本、文献、语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9.柳可白、王玫、阎春芝:《当代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
40.姜辉等:《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1.倪力亚:《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2.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孙寿涛:《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演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44.刘海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及其现实影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5.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6.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二)期刊
1.陈世润、陈晨:《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及其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2.刘明华、张吉清、蔡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历史主动性学说》,《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3.冯超英:《浅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最初论证》,《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詹成付:《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形成的贡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5.詹成付:《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许昌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6.林俊德:《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6期。
7.金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心》,《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8.邹积贵:《〈资本论〉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论证》,《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9.周泳:《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4期。
10.周玉梅、莫立波:《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与现时代》,《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5期。
11.理真:《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科学——兼驳“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2.吕薇洲:《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3.林辉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稳定思想探微——简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中的社会稳定思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14.易克信:《西、万马克思学家若干言论剖析——他们是怎样看待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15.余金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16.梁云彤:《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早期探索》,《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
17.唐永、徐军:《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次探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本解读的四重维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8.殷华成、张楠:《论青年马克思文本中的无产阶级及其使命》,《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9.张文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权——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0.吕建华、曾维涛:《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真理性不容动摇》,《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1.孙寿涛:《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增长与构成变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22.钱正武:《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及其向工人阶级的转化》,《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3.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4.吴清军:《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5.李辉敏:《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6.韩亚光:《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7.米克·布鲁克斯、郭懋安:《当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28.任焰、潘毅:《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29.吕薇洲:《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0.邵慧萍:《当代工人阶级内部分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7期。
31.许叶萍、石秀印:《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学海》2006年第4期。
32.李辉敏:《论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33.施义慧:《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子女童年生活转型原因探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34.黄旭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人阶级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35.李炳炎:《将工人阶级的主体培育成中等收入阶层》,《学习论坛》2009年第5期。
36.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37.舒小昀:《材料与社会调查分析——从材料角度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
38.菲尔·赫斯、罗丽平:《“自在”还是“自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瓦解了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39.汪仕凯:《制度内外的工人阶级政治:基于文献的阅读与述评》,《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40.赵义良、刘佳:《论马克思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发展》,《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
41.李怀:《市场转型与工人阶级意识变迁:一个制度逻辑的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2.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3.孙寿涛、谷自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层级化特征》,《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44.李朝阳、孙月冲:《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化与党的执政安全论析》,《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45.李庆华、高军:《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46.钟立秋:《邓小平关于工人阶级问题的思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7.刘戎:《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道德现状与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48.汪仕凯:《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塑造:工人阶级的解体和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49.汪仕凯:《众说纷纭的工人阶级:文献分析与讨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50.齐效玫:《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社会交换主体的三重解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51.邰丽华、栗瑶平:《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5期。
52.马明冲:《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概念的考辨——基于前〈资本论〉时期的文本研究》,《学术论坛》2016年第8期。
53.白刚、吴留戈:《〈资本论〉的三重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54.路保险、高洁:《〈资本论〉中局部工人的“畸形化”思想探究》,《喀什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55.E.考普夫、徐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资本论〉影响史和对〈资本论〉的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6期。
56.方以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57.鞠立新:《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精髓是重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经济纵横》2013年第12期。
58.张梦云、李罡:《〈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12期。
59.刘海军:《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60.丁艳:《〈资本论〉中工人阶级经济学的解读》,《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期。
61.梅荣政、李红军:《〈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62.贺汉魂、王泽应:《〈资本论〉的和谐人生劳动观探析——〈资本论〉有用劳动概念的伦理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3.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64.屈炳祥:《〈资本论〉:一部关于人的解放的伟大学说——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40周年》,《经济学家》2007年第6期。
65.王冲:《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66.廖丹清:《关于〈资本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04年第2期。
67.赵兵:《论〈资本论〉中形象思维方法的运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68.鲁从明:《〈资本论〉的精髓与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69.王泓远:《两种“圣经”传播方式的比较思考——重读〈资本论〉的一点体会》,《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0.吴若冰、何福深:《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状况分析——学习〈资本论〉札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1.赵瑞政:《〈资本论〉建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学术交流》1997年第1期。
72.谭均云:《全面认识资本积累的属性——重读〈资本论〉的一点体会》,《湖湘论坛》1996年第5期。
73.鲁从明:《〈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对〈资本论〉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74.唐绍欣、葛中明:《评“无产阶级贫困化消失论”》,《理论学刊》1992年第2期。
75.张大军:《〈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出版》,《桂海论丛》1991年第6期。
76.刘玉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分析——学习〈资本论〉札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77.鲁从明:《〈资本论〉的多重意义和现实生命力》,《江汉论坛》1991年第4期。
78.邝仁:《恩格斯后期的理论贡献》,《国际共运史研究》1990年第4期。
79.包汉雄:《一本别开生面的经济理论研究著作——评介〈资本论〉研究之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
80.尹宣明:《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资本论〉创作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81.张薰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资本论〉的理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
82.林家喜:《〈资本论〉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83.朱恩池、李本安:《浅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引用方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84.肖灼基:《马克思恩格斯为维护〈资本论〉的科学性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研究》1983年第2期。
85.李云晋:《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试析〈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
86.肖灼基:《〈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
87.李建珊:《现代西方科技革命与工人阶级——〈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读后》,《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88.程恩富、李存荣:《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归属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89.洪大璘:《〈资本论〉专题研究的一些体会》,《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
90.郭继严:《〈资本论〉第一卷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
91.杨国昌:《一部科学巨著的诞生——关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92.奚兆永:《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贫困和劳动折磨“成正比”和“成反比”问题——读〈资本论〉札记》,《经济研究》1980年第3期。
93.徐敬君:《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一百一十周年》,《思想战线》1977年第6期。
94.王锦涛:《向资产者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纪念〈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一百一十周年》,《历史研究》1977年第1期。
95.王亚南:《〈资本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历史任务——纪念马克思逝世八十周年》,《中国经济问题》1963年增刊第1期。
96.王亚南:《我们应当怎样研究“资本论”——关于“资本论”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之三》,《中国经济问题》1960年第1期。
97.王亚南:《关于“资本论”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二)》,《中国经济问题》1959年第12期。
二 英文主要文献
1.Thomas J. Edward Walker,Illusive Identity:The Blurring of Working Class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Western Culture,Kentucky:Lexington Books Press,2002.
2.Michael Zweig,The Working Class Majority:America's Best Kept Secret,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
3.Michael D. Yate,“The Injuries of Class”,Monthly Review,Vol.59,January 2008.
4.Alvin Gouldner,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Class,Continuum Pub.Corp Press,1979.
5.Andre Corz,Farewell to the Working Class:An Essay on Post-Industrial Socialism,London:Pluto Press,1982.
6.Berch Berberoglu,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Kentucky,Lexington Books Press,2009.
7.Sam Gindin,Marx's Proletariat:What Can Today's Labor Movement Learn from Marx?,New Labor Forum,2012,Vol.21,No.2,pp.15-23.
8.Marc Mulholland,“Marx,the Proletariat,and the ‘Will to Socialism’”,Critique,2009,Vol.37,No.3,pp.319-343.
9.Charles Peters,“The new proletariat”,Washington Monthly,2007,No.1-2.
10.Matthias Middell,“The Global Proletariat after the Model of the Doubly Free WageLabourer?”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2010,Vol.55,No.3,pp. 515-527.
11.Harry Williams,“Reworking China's Proletaria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02,Vol.32,No.2,pp. 276-278.
12.Harding,Neil,“Marx,Engels and the Manifesto:Working class,party,and proletariat”,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1998,Vol.3,No.1,p.13.
13.Bruce Mazlisha,“Marx'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letariat and class in 19th-century England”,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1990,Vol.12,No.6,pp. 731-747.
14.Fred M. Gottheil,“Increasing Misery of the Proletariat:An Analysis of Marx's Wage and Employment Theory”,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62,Vol.28,No.1,pp.1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