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ngle,Robert F.and C.W.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Econometrica,1987,55:251-276.
2.G.H.Moore and Shiskin,Indicators of Business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M],NBER,New York,1967.
3.Hamilton,J.D.,Time Series Analys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4.James H.Stock,Mark W.Watson,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on Money-income Causality[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9,40(1):161-181.
5.Mitchell,W.C.,Business Cycles:The Problem and Its Setting[M],NBER,New York,1927.
6.Moore,G.H.,Business Cycle Indicators[R],Volume 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61.
7.Moore,G.H.,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 and Recessions [M],reprinted in GH,1950.
8.Samuelson,Paul A.,Science and Stocks[J],Newsweek,1966 (19):92.
9.毕大川、刘树成:《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陈迪红、李华中、杨湘豫:《行业景气指数建立的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系统工程》2003年第4期。
11.陈磊、吴桂珍、高铁梅:《主成分分析与景气波动:对1993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
12.陈祥荣:《建设学习、服务、创新、效能、廉洁“五型工商”为我市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杭州》2013年第3期。
13.陈晓红、彭佳、吴小瑾:《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11期。
14.陈晓红、邹湘娟、佘坚:《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研究——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15.池仁勇、谢洪明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17.从佩华:《浅谈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财务评价方法》,《财会研究》1997年第9期。
18.崔宇丹、潘佳:《新产品开发风险与策略》,《职业圈》2007年第56卷第4期。
19.董文泉、高铁梅、陈磊、吴桂珍:《Stock-Watson型景气指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20.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雷:《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高铁梅、谷宇、王哲:《中国出口周期性波动及成因研究:基于主成分方法构建中国出口景气指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2期。
22.高铁梅、孔宪丽、王金明:《国际经济景气分析研究进展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23.高铁梅、梁云芳:《我国工业景气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预测》2002年第21卷第4期。
24.龚盈盈:《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5.辜胜阻:《为小微企业大幅减负刻不容缓》,《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3月28日。
26.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和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成长性中小企业评价的方法体系》,《北京统计》2001年第5期。
27.胡雯:《民建中央:建议加快营改增步伐 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网易财经,2013年2月28日。
28.胡作华:《浙江对六类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服务》,新华网,2012年4月9日。
29.黄薇、徐建炜、徐奇渊:《领先指数:对未来经济趋势的推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11 年3月4日。
30.黄维成:《优序图法在评比中的应用》,《技术经济》1997年第3期。
31.孔宪丽、何光剑:《中国汽车工业景气指数的开发与应用》,《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3期。
32.赖福平:《工业企业景气指数研究与实证分析》,暨南大学,2005年。
33.李柏洲、孙立梅:《基于β调和系数法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4.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李丽辉:《营改增试点一年减税426.3亿 中小企业税负降40%》,《人民日报》2013年2月18日。
36.李文溥、尚琳琳、林新:《地区经济景气指数的构建与景气分析初探》,《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37.利时集团公司官网:http:/ /www.lisigroup.com/news_ infor.asp?id =348。
38.林汉川、管鸿禧:《中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9.林汉川等:《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40.刘道学、池仁勇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2),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罗兰:《企业负担轻了有活力 减税不会挤瘪财政“钱袋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9日。
42.吕香亭:《综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3期。
43.彭十一:《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历史回顾及评价》,《商业时代》2009年第32期。
44.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中国统计》2000年第11期。
45.乔冒玲:《构建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初探》,《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6.瞿麦生:《论层次分析法的经济逻辑基础:兼论经济思维层次性原则》,《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
47.杉杉集团官网:http:/ /www.shanshan.com.
48.盛勇军:《“个转企”让桐乡经济大幅提升》,《江南论坛》2013年第1期。
49.孙泽厚、黄箐:《市场预测的景气问卷模糊预测法》,《工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16卷第2期。
50.田国垒:《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之道》,中国管理传播网,2009 年5月27日。
51.田俊荣:《中小企业税费调查:实际税负为何比大企业还高》,《人民日报》2013年4月16日。
52.王呈斌:《基于问卷调查的民营企业景气状况及其特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53.王恩德、梁云芳、孔宪丽、高铁梅:《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6卷第5期。
54.王恩德:《工业景气调查在工业生产形势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1997年。
55.王晖、陈丽、陈垦、薛漫清、梁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5期。
56.王潼、张元生、李凯、宫维可、刘欲:《景气问卷模糊预测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预测》1991年第4期。
57.肖阳阳:《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南大学,2008年。
58.谢海燕:《各地陆续启动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将改善融资服务》,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3年4月8日。
59.刑伟:《对浙江家族企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8期。
60.徐科:《小微企业减负刻不容缓 政策仍需再发力》,《证券日报》2012年12月2日。
61.姚沐水:《利时:百亿民企的成长基因》,《衢州日报》2013年5 月24日。
62.殷浩:《利时“优二进三”实现逆风飞扬》,《东南商报》2012年7月17日。
63.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4.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65.张凌云、庞世明、刘波:《旅游景气指数研究回顾与展望》,《旅游科学》2009年第23卷第5期。
66.张伟斌、葛立成:《2013年浙江发展报告》,杭州出版社2013年版。
67.张洋:《企业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波动研究》,北京工商大学,2005年。
68.张永军:《经济景气计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9.赵乃育:《我国宏观税负仍有下调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3月1日。
70.郑昕:《在2010—2011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中国网,2011年1月18日。
71.周颖:《浙江各地“个转企”进行时》,《市场导报》2013年5月16日。
72.朱宏任:《积极推动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出台》,《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10日。
73.朱军、王长胜:《经济景气分析预警系统的理论方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版。
74.朱顺泉:《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75.邹洪伟:《投资景气指数的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