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走向21世纪的国有企业

ISBN:7-5004-2328-4

出版日期:1998-09

页数:671

字数:487.0千字

点击量:6220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14.4 [6折] 原价:¥24.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当我们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为解决亿万人的温饱而痛苦地挣扎,艰难地为实现传统工业化目标而拼命奋斗的时候,一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发展,爆发性地向全球扩张。这就是知识经济。

当我们还在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来发展自己、创造未来,甚至于以为这就是当今的现代化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如比尔·盖茨已转向主要依靠知识和智能,创造财富、创造事业。

当我们还在束缚个人智慧、压抑个人潜能、限制个人自主创业精神的时候,发达国家则以展现人的个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从各个方面支持、鼓励个人创业为立国之本,让那些才华横溢的青年创造业绩迅速成为百万富翁,并使自己的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

当我们还在紧张、专注于对外设防,对内实行相互分割封锁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及时修改法律,放开限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跨洲加速进入全球一体的经济、技术、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中。它们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市场、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头脑、知识、智慧,从而把人的自我解放,全面发展的光辉前景展现在全人类面前……

这就是正在兴起的新经济——知识经济。

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的80%;而知识经济时代,不到20%。30年来,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人口的33%减少到17%。再过十年将只有10%,到2020年只会有2%。这是一场伟大的、不流血的革命。

很明显,站在全球知识经济爆发性扩张背后的是人——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知识的人,是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更新知识的人,是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将其固化、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汇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

这就涉及国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层面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全民终生教育等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首先是教育发达。真正的立国之本是教育。所有目光远大,真正对社会、对后代、对人类负责的政治家,莫不百般地关注本民族的教育事业。

在知识经济浪潮面前,对待教育的实际态度无疑是能否适应浪潮的基本试金石。在世纪之交日益迫近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我们用什么来迎接这个挑战?我们还能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我们还能用工业文明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不!时代造就英雄,但不造就过时的英雄!用计划经济的知识和工业文明的知识是不能迎接这场挑战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学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面对21世纪的知识。被时代所淘汰的不是我们的年龄,而是我们封闭的思想和陈旧的知识。所以,我们同学再次跨入高等学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学习面对21世纪的知识,学习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

失学于动乱、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从艰难与实践中挣扎与奋斗出来的我们的同学——企业家、政治官员和一大批奋发上进的中青年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怀揣着对知识的眷恋,再次迈进了十年前就应该迈进的、姗姗来迟的高等学府;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的同学们用自己奋斗的精神、创新的智慧、务实的态度,用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证明自己是有资格走进研究生的课堂的。现在,虽然我们同学大部分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公司发展谋划。在为自己所在的单位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知识;还在为人父、为人母;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同学们繁忙的身影中……在出差的旅途中,在两项工作的间隙中,在整个城市已经休息时,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研究生的教材,拿出自己的论文提纲,拿出企业发展的改革方案;在那里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同学们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导师们的博学深思和对同学们耳提面命,可以看到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渴望;感受到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本论文集,既不是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同学们的经验汇编,也不是学者的闭门造车的理论乌托邦;而是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创造财富、创造事业;是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活生生的理论,是能解决实际、指导实践的理论;或者说,这些论文体现了作者把第一线的经营管理问题上升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基层领导者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新提法,提出了银行改革的新见解。这本论文集从另一个角度丰富我们的经济管理的理论。

这本论文集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合作的结晶。

当然,这本论文集也有不少缺憾的地方,有些论文显得比较粗糙,不少文章缺少创新,结构也显得不是十分合理,行文也不是那么流畅。当然,这些要求对同学们可能过于苛刻,但必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跨越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工业知识两个时代的时刻,同学们来也匆匆去了匆匆,在告别学校、告别同学之机,我们编辑这本论文集,记录这个难怀的岁月;记录师生深情、同学厚谊,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亮点。

甘德安 谨识

1998年8月于武汉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甘德安.走向21世纪的国有企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甘德安.走向21世纪的国有企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甘德安(1998).走向21世纪的国有企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