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文献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解:《汉书》,中州古籍出版1991年版。
(汉)贾谊:《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汉)陆贾著,庄大钧校点:《新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3年版。
(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四库全书荟要》第71册,世界书局1988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四库全书荟要》第51册,世界书局1988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蔡清:《四书蒙引·四书蒙引原序》,《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四书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清)程瑶田:《宗法小记·宗法表》,《程瑶田全集》卷一,黄山书社2008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力行出版社1969年版。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清)阎镇珩:《六典通考》,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颜元:《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陆象山:《象山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2017年版。
(宋)卫湜:《礼记集说》,《四库全书荟要》第53册,世界书局1988年版。
(宋)朱熹:《四书集注章句》,《四库全书荟要》第72册,世界书局1988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朱熹:《朱子大全》,四部备要本。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韩愈:《韩昌黎全集》,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7年版。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四库全书荟要》第2册,世界书局1988年版。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清圣祖实录》。
二 近代文献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学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梁启超:《新民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三 今人文献
包世臣:《艺术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版。
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祖武等:《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华军:《性情与礼教—先秦儒学立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黄静嘉:《中国法制史论述丛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辨证》,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景林:《教养的本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逸安:《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梁从峨:《繁荣与危机——清代儒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孟昭信:《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学生书局1996年版。
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版。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钱穆:《四书释义》,联经出版事业集团公司1996年版。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年版。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魏启鹏:《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版。
徐复观:《原史》,《两汉思想史》卷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学生书局2004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许抗生等:《中国儒学史》(两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伯峻:《经书浅谈》,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印顺:《佛法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连良、连遥等:《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朱彝尊:《经义考》,“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
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四 外国文献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Jaspers,K.,Reason and Existenz,Noonday Press,1955.
五 参考论文
陈来:《从道德的“抽象的继承”转向“创造的继承”——兼论诠释学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文史哲》2017年第1期。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邓晓芒:《对儒家“亲亲互隐”的判决性实验》,《南风窗》2010年11月4日。
丁为祥:《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1期。
范忠信:《亲亲相为隐:中外法律的共同传统》,《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2期。
郭齐勇:《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黄玉顺:《儒学与生活: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黄裕生:《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李景林:《诚信的本真涵义是什么》,《光明日报》2012年1月31日第11版。
李景林:《论“可欲之谓善”》,《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
李景林:《中国哲学中的解释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90年第3期。
李景林:《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祥海:《改变从“时代性”的单一维度来论断中国哲学的思维定势》,《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版。
林桂榛:《何谓“隐”与“直”——〈论语〉“父子相为隐”章考》,《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
刘喜珍:《“亲亲互隐”与代际公正》,《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留白:《“亲亲互隐”的迷局》,《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9期。
吕锡月:《美国的文化传统与改造日本的必然性》,《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庞朴:《试析仁内义外之辨》,《文史哲》2006年第5期。
尚杰:《自由何以珍贵:试论法兰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学术前沿》2014年第16期。
王兴国:《再论“亲亲互隐”》,《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吴晓明:《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肖永明、殷慧:《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邹诗鹏:《人学及其生存论结构》,《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