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巴格瓦蒂、潘那加里亚、施瑞尼瓦桑:《高级国际贸易学》,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白江涛:《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与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白永秀、赵勇:《企业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5]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包小忠:《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构建与离岸服务外包的区域分布》,《管理现代化》2009年第2期。
[7]蔡洪滨:《企业不愿做内贸根在交易成本高》,《中国青年报》2011 年9月26日第3版。
[8]蔡小勇:《垂直专业化、产品内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0]财政部:《关于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2013年12月11日。
[11]曹和平:《产能与价值,我们选择谁?》,《电子外贸》2005年第1期。
[12]陈建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评述》,《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1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陈英:《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15]陈玉:《我国成为21世纪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6]丹尼斯·阿普尔亚德、艾尔佛雷德·菲尔德:《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8]邓翔、路征:《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财经科学》2010年第1期。
[19]丁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综述》,《经济纵横》2004年第9期。
[20]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1]杜肯堂: 《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22]杜立辉:《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5期。
[23]杜慕群:《资源、能力、外部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整合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0期。
[24]郭栋、黄汉林:《我国海运铁矿石贸易巨额损失根源及对策研究》,《国际贸易》2012年第7期。
[25]郭羽诞、兰宜生:《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26]海闻、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贺东伟:《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美中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28]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29]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30]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黄泰岩、李鹏飞:《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32]季剑军:《论企业的异质性》,《江汉论坛》2010年第4期。
[33]贾恩卡洛·甘道尔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贾平:《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金芳:《全球化经营与当代国际分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出大学版社2000年版。
[37]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8]李春顶:《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1期。
[39]李建祥:《钢铁工业三级供应链协调生产计划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年第3期。
[40]廖明球:《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林季红:《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2]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性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3]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4]刘元春:《交易效率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46]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47]罗璞、李斌:《再论比较优势、绝对优势与DFS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11期。
[48]卢峰:《产品内分工》,《经济学》2004年第1期。
[49]马汉武、程才:《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
[50]马建峰、宋珍:《中国钢铁出口竞争力及产品结构变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2期。
[5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5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53]迈可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55]诺斯、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6]彭徽:《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逻辑: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2期。
[57]彭徽、徐春祥:《基于铁矿石进口代理制的思考》,《资源与产业》2010第3期。
[58]卜国琴、刘德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兴起》,《江苏商论》2006年第4期。
[59]普特曼、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戎梅:《我国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商业经济》2011年第1期。
[61]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杨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2]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盛晓白:《简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9期。
[64]孙军、王先柱:《要素流动的层次演进与区域协调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第2期。
[65]孙艳琳:《西方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66]佟家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1期。
[67]佟家栋、周申:《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8]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王光龙:《论经济要素流动:结构、原则、效应与演进》,《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70]王建军:《产业链整合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研究》,《经济经纬》2007年第5期。
[71]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2]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73]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4]熊伟:《新国家竞争优势论:当今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75]徐燕雯、滕玉华:《供应链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76]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2001年第1期。
[77]姚立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8期。
[78]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国外钢铁统计(1978—1987)》,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79]冶金工业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技术经济研究室:《国内外钢铁统计》(1949—1979),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80]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世界钢铁企业竞争力新内涵对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启示》,《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6期。
[81]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2]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评述》,《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8期。
[84]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张定胜、杨小凯:《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和贸易政策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1期。
[86]张恒喜等:《小样本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88]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7期。
[89]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明》,《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90]张维迎:《国内贸易为何比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还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24日第3版。
[91]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
[92]赵爱清:《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方向》,《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93]赵梅:《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逻辑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0年。
[94]赵曙明:《企业竞争力已上升为供应链竞争》,《化工管理》2011年第8期。
[95]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年鉴》(1987—2011),中国冶金出版社,1987—2011年版。
[96]《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13年版。
[97]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期。
[98]周梅妮:《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兴古典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
[99]周晓艳、黄永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分析——以台湾地区PC产业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00]朱廷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若干特征》,《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2期。
[101]朱文英:《JFE钢铁为汽车轻量化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世界钢铁》2013年第5期。
[102]朱钟棣、郭羽诞、兰宜生:《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邹全胜:《要素演进与开放收益》,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4]Antras,P.,“Firms,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11,2003,pp.1375-1418.
[105]Antras,P.and Helpman,E.,“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2,No.3,2004.
[106]Arndt,Seven W.,“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8,No.1,1997.
[107]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No.1,1991.
[108]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 Expectation”,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gements Science,No.32,1986,pp.1231-1241.
[109]Bernard,“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3,No.4,2003.
[110]Bernard and Jensen,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 or Bo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7,No.1,1999.
[111]Bernard,Jensen and Schott,“Trade Costs,Firms and Productivit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No.53,2006,pp.917-937.
[112]Brander,J.and Krugman,P.,“A Reciprocal Dun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15,1983,pp.313-321.
[113]Christopher Martin,“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ol.2,No.1,1999.
[114]Collis,“A Resources—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The Case of the Bearing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No.12,1991,pp.49-68.
[115]Deardorff,A.V.,“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12,No.2,2001.
[116]Dixit,A.and Norman,V.,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17]Dixit,A.and Stiglitz,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7,No.5,1977.
[118]Eaton,J.,Kortum,S.and Kramarz,F.,“Dissecting Trade:Firms,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8,2004.
[119]Egger,Peter and Hartmut,“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Low- skilled Labor in the EU”,Economic Inquiry,Vol.44,No.3,2006.
[120]Feenstra,Robert C.and Gordon,H., “Globalization,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1,1996.
[121]Fors and Gunnar,“Utilization of R&D Results in the Home and Foreign Plants of Multinational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Vol.45,No.11,1996.
[122]Frieder Lemp,“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Erkenntnis,Vol.69,No.2,2008.
[123]Fukao and Kyoji,“Vertical Intra- 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No.17,2003,pp.468-506.
[124]Ghironi,F.and Melitz,M.J.,“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acroeconomic Dynamic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0,No.3,2005.
[125]Girma,S.,Greenaway,D.and Kneller,R.,“Does Exporting Increase Productivity?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Matched Firm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12,2004,pp.855-866.
[126]Grossman,“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8,No.5,2008.
[127]Hall,H.,“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ve firms”,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Papers,Vol.14,No.2,2009.
[128]Harhoff,D.,“R&D and productivity in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Econ Innovat New Tech,Vol.6,No.1,1998.
[129]Head,Keith and John Ries,“Offshore Production and Skill Upgrading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8,2002,pp.81-105.
[130]Heckscher,F.,“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Ekonomisk Tidskrift,Vol.21,No.2,1919.
[131]Helg,Rodolfo and Lucia Tajoli,“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Labor”,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No.16,2005,pp.233-254.
[132]Helleiner,G.K., “Manufactured Exports From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ultinational Firms”,The Economic Jounal,Vol.329,No.83,1973.
[133]Helpman,E.,“Trade,FDI,and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44,No.3,2006.
[134]Helpman,E.,Melitz,M.J.and Yeaple,S.R.,“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1,2004.
[135]Hijzen,Tomohiko Inui and Yasuyuki Todo, “Does Offshoring Pay?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Japan”,Economic Inquiry,No.48,2010,pp.880-895.
[136]Hijzen,Alexander,“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15,2006,pp.188-205.
[137]Hijzen,Alexander,Holger Görg and Robert,C.,“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the Skill Structure of Labour Dem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Economic Journal,No.115,2005,p.860-878.
[138]Hummels,D.,Jun Ishii and Kei- 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54,2001,pp.75-96.
[139]Jones,Charles I.,“Sources of U.S.Economic Growth in a World of I-d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92,2002,pp.220-239.
[140]Jones,Ronald W.,“Key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ems and large shock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Vol.17,No.1,2008.
[141]Jyrki Ali- Yrkkö,“Who Captures Value in Global Supply Chains?Case Nokia N95 Smartphone”,J Ind Compet Trade,No.11,2011,pp.263-278.
[142]Kiminori Matsuyama,“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No.3,1995,pp.317-334.
[143]Krishna Kala,“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6,No.2,2005.
[144]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No.4,1979.
[145]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eonomy,No.99,1991,pp.483-499.
[146]Krugman Paul,“Competitiveness:A Dangerous Obsession”,Foreign Affairs,Vol.73,No.2,1994.
[147]Kyle,“Shif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ccession in the WTO”,Yale DePartment of Eeonomics,No.7,2001,pp.97-99.
[148]Langlois,N.and Roberton,P.,Firms,Markets and Economic Change,London:Routledge,1995,pp.132-149.
[149]Leontief,“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 Examined”,Proceedings of the Amere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94,No.4,1953.
[150]Linden,G.and Kraemer,K.,“Who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The case of Apple’s iPod”,Commun ACM,Vol.52,No.3,2009.
[151]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 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Vol.71,No.6,2003.
[152]Ohlin,Bertil G.,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e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pp.243-269.
[153]Pavcnik,N.,“Trade Liberalization,Exit,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Evidence from Chilean plan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9,No.1,2002.
[154]Praharad and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6,1990,pp.79-91.
[155]Ricardo David,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London:Gaernsey Press,1817,pp.173-198.
[156]Samuelson,Paul A.,“International T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Economic Journal,Vol.230,No.58,1948.
[157]Samuelson,Paul A., “International Faetor 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Economic Journal,Vol.156,No.62,1949.
[158]Schankerman,M.,“The effects of double- counting and expensing on the measured returns to R&D”,Rev Econ Stat,Vol.63,No.3,1981.
[159]Smith Ada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776,pp.365-377.
[160]Teece and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No.18,1997.
[161]Tybout,J.R.,Plant- Level and Firm- Level Evidence on“New Trade Theories”,Oxford:Basil Blackwell,2003,pp.109-132.
[162]Vernon Raymo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ele”,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ics,No.5,1966.
[163]Yeaple,S.R.,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5,No.1,2005.
[164]Zingales,“In search of new foundation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5,No.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