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典籍类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列宁全集》第2、4、12、15、20、24、25、26、28、29、32、34、37、43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18、22、25、35、4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2、6、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二 著作类
崔桂田:《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丰子义、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傅青元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顾海良、梅荣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江丹林:《东方复兴之路——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江丹林:《马克思的晚年反思》,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金春明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靳辉明、荣剑:《超越与趋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炯忠、叶险明:《拨开社会历史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本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潘维等:《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乔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审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苏昌培:《特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谭希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肖铁肩:《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霖:《东方社会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袁贵仁:《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邓小平著作中的哲学思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曾长秋:《科学社会主义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忠良、刘仲良:《毛泽东邓小平发展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赵明义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明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及其改革》,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郑必坚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国玺、薛建平:《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朱坚劲:《东方社会往何处去——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三 译著类
《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四 论文类
陈金龙:《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
陈鹏、姚润皋:《实践结构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中国化》,《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陈邵桂:《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民族化和时代化》,《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程恩富、胡乐明、刘志明:《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仇小敏:《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南方论刊》2010年第2期。
褚艳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崔桂田:《共产党执政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戴小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杜艳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的理论轨迹》,《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中国模式”的必然终结?》,《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5期。
冯干文:《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民族化进程》,《学术论坛》1998年第1期。
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
谷春祥、杨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郭红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方法的二维审视》,《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韩振峰:《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中国特色”》,《探索》2010年第5期。
何自伟:《试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大意义》,《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胡东升:《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视角》,《理论建设》2004年第5期。
胡键:《争论中的中国模式:内涵、特点和意义》,《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姜怀忠:《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姜怀忠、王彦波:《从毛泽东的“大同”理想到邓小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转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蒋学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金德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化命题》,《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靳书君:《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范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李春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例》,《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李春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李国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李荷英、秦益成:《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述评》,《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年第2期。
李建勇:《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民族化”思想述论》,《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李景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前线》2012年第11期。
李士坤:《对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思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李述森:《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种比较分析》,《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李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李益波:《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林建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林晓燕:《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探讨》,《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经验与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刘宝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刘光峰:《“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刘合行、张凤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特色认识》,《黄淮学刊》1992年第2期。
刘建飞:《中国模式:由理想到现实》,《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9期。
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刘秀萍:《“模式”是基础,“特色”是目标——学习邓小平关于“模式”与“特色”论述的一点体会》,《前线》2000年第10期。
马龙闪:《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与十月革命》(二),《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
马拥军、刘珍英:《从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再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梅荣政、李红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进程和分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1期。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
倪德刚:《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钮维敢:《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视角进展述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平飞:《刍议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乔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再定位及前瞻性审思》,《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秦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秦宣:《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模式”——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前线》2010年第2期。
秦正为:《理论与现实:关于“中国模式”的冷静思考》,《领导科学》2010年第1期。
任晓伟:《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任晓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早期进程及其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荣长海、张启兵:《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施芝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求是》2012年第23期。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孙建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情结》,《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孙来斌、薛金华:《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模式》,《湖湘论坛》2010年第1期。
孙堂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1期。
孙显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构成》,《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唐秉仁:《“结合”的根据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考》,《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唐晓:《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求是》杂志2013年第19期。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汪信砚:《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
汪业周、韩璞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基本维度与内在逻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1年第1期。
王荣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民族化新解读》,《理论学刊》2005年第12期。
王锐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当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王双喜:《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思想探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王四达:《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的考察与现实层面的追问》,《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王晓云、时永松:《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王真:《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走向——兼论新中国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模式》,《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0期。
吴波:《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模式》,《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吴汉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
吴家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关系》,《理论探讨》2001年第12期。
吴英:《驳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几个主要观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吴玉敏:《“中国模式”解读下社会主义的坚守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求是》2012年第23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文献》2016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前线》2013年第4期。
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肖贵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肖士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渐次生成及其外生、内生形态的循环演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肖铁肩、李真真:《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吉首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
徐崇温:《从世界的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学术探索》2009年第12期。
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
徐崇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国外理解辨析》,《红旗文稿》2010年第1期。
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徐艳玲、申森:《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徐之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的加速阶段——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徐之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的加速阶段——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转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许全兴:《请不要误读恩格斯的“美国化”及学风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许秀群:《中国国情、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关系探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3年第4期。
杨生平、谢玉亮:《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近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杨兴林:《“中国模式”的八大要素》,《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杨余春、方世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依据与科学蕴涵》,《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
叶志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尹倩:《“中国模式”的内涵》,《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期。
俞可平:《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四)——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宇文利:《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张传鹤:《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张强:《中国模式的框架和特征——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主要分析资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张兴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赵长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维解读》,《理论视野》2008年第5期。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2期。
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赵智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论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郑德荣、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7期。
支振锋、臧劢:《新中国60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述评》,《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
周建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一个批判性的考察》,《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4期。
周太山:《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求实》2008年第8期。
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朱相远:《“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学习月刊》2010年第6期。
五 学位论文类
陈国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10年。
姜淑兰:《世界视阀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和模式比较》,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建勇:《渊源与变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李旭红:《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0年。
梁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概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刘玲:《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曲金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申小蓉:《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邢和明:《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认识的演变(1949—1976)》,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于丽洁:《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余佳奇:《“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周连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6年。
六 外文类
Zheng Yongnian.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 Modernization,I 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Gordon G.Chang.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2001.
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Susan L.Shirk.The Politi cal Economy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R.Inglehart.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Stiglitz,J.E.WhitherSocialis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8.
Rodrik,Dani.OneEconomics,ManyRecip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Acemoglu,Daron,PhilippeAghion,and Fabrizio Zilibott.“Growth,Development,andAppropriateVersus Inappropriate Insti-tutions”,working paper,MITand Harvard Universtiy,2006.
Sabe,Charles.F.Theory ofa Real-TimeRevolution,Columbia University,2004.
Leszek Kolakowski.Main Currents ofMarx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Benita Parry.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y of Colonial Discourse,The Oxford Literary,Review,No.9,1997.
Dirlik Arif.The Postcolonial Aura: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Criti cal Inquiry,No.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