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著、论文集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安妮·怀特海德:《创伤小说》,李敏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泓峻:《文艺缀思录》,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胡适:《胡适谈世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江少川:《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九州出版社 2014年版。
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李云雷:《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舒新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令狐萍:《亚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百科》,中国出版社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塞姆·德累斯顿:《迫害、灭绝与文学》,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春敏、明瑛:《美国硅谷 60 女性经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年版。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11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30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王庚武:《天下华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张定浩:《职业和业余的小说家》,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张秋:《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周宪、陶东风:《文化研究》(第31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二 论文
曹惠民:《华人写作在日本》,《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潮龙起:《跨国华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对海外跨国主义华人研究的评述》,《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潮龙起:《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陈庆妃:《抵达之途——薛忆沩论》,《文艺争鸣》2014年第4期。
陈庆妃:《通往“白求恩”的旅程——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精神溯源》,《文艺报》2016年12月23日第5版。
陈庆妃:《作为方法的“战争”——薛忆沩“战争”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4期。
陈思和:《旅外华语文学之我见——兼答徐学清的商榷》,《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3期。
陈思、季亚娅:《涉渡与回返——评〈人民文学〉“新海外华人专号”》,《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丁月牙:《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丁月牙:《全球化时代移民回流研究理论模式述评》,《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傅小平:《袁劲梅:文人对社会的责任在于“进谏”》,《文学报》2012年8月16日第3版。
郭全照、布莉莉:《文学如何触摸历史——评〈金陵十三钗〉〈南京安魂曲〉中的大屠杀叙事》,《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郭世宝:《从国际移民到跨国离散:基于北京的加拿大华人研究的“双重离散”理论建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何可人:《虎兕出于柙——读陈谦新作〈虎妹孟加拉〉》,《北京文学》2016年第11期。
何卫华:《创伤叙事的可能、建构性和功能》,《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
黑孩:《我与陈永和》,《文学自由谈》2018年第4期。
洪治纲:《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黄万华:《“出走”与“走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山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黄万华:《第三元: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的一种视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0期。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江少川、李彦:《用中文写作,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李彦访谈录》,《华文文学》2013年第3期。
杰弗里·C.亚历山大:《迈向文化创伤理论》,《文化研究》2011年第11辑。
金理:《罪的自觉、生命的具体性与机能化的文学》,《小说评论》2008年第4期。
雷鸣:《生态文学研究:急需辩白概念与图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李建军:《文贵好而不贵多》,《文艺报》2009年3月31日。
李良:《祛魅与复魅之间——新移民文学视域中的“南京大屠杀”叙事》,《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6期。
李明欢:《国际移民的定义与类别——兼论中国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明欢:《国际移民研究热点与华侨华人研究展望》,《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李明欢:《中国的全球化与跨国的福建人》,《读书》2005年第8期。
李锐:《自由的行魂,或者史铁生的行为艺术》,《读书》2006年第4期。
林岗:《集体记忆中的遗忘与想象——60年来白求恩题材的作品分析》,《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
刘登翰:《华文文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文艺报》2019年7月26日。
刘宏:《当代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与人才环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刘经南、陈闻晋:《论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
刘浏:《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命名及其流变》,《当代文坛》2019年第1期。
刘小波:《张翎〈劳燕〉:毁灭我们的不是战争,是人性》,《文学报》2017年4月27日第22版。
鲁太光:《重建当代中国的文学想象——2009年中短篇小说创作概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1期。
罗玉华:《新移民文学的原罪与原味——重评〈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及其历史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聂伟:《〈泥鳅〉:知识分子的原始正义与都市民间的弱势言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彭贵昌:《祛魅与重构——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白求恩书写”》,《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第1期。
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申霞艳:《当代作家的身份构成与薛忆沩——兼及〈流动的房间〉》,《艺术广角》2007年第1期。
施战军:《〈南京安魂曲〉阅读札记》,《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
施战军:《一个文学史难题与三个现状层面》,《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9期。
汤俏:《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家国寻根与多重认同》,《当代文坛》2020年第3期。
唐小兵:《让历史记忆照亮未来》,《读书》2014年第2期。
唐云:《在大地的裂痕深处痛苦地穿行——评陈谦的小说〈特蕾莎的流氓犯〉和〈下楼〉》,《香港文学》2011年第11期。
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7期。
万晓宏:《试析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王彬彬:《“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
王红旗、李彦:《新移民文学女性经验的独特诠释——旅加中英文双语作家李彦访谈录(上)》,《名作欣赏》2016年第10期。
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
王文胜:《创伤与医治——论海外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创伤小说》,《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4期。
王晓华:《后现代主义话语谱系中的生态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吴前进:《当代移民的本土性与全球化——跨国主义视角的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吴前进:《跨国主义的移民研究——欧美学者的观点和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
吴前进:《跨国主义:全球化时代移民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国家观察》2004年第3期。
吴晓东:《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向荣:《想象的中产阶级与文学的中产化写作》,《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项静:《如何处理劫后余生的生活》,《收获·长篇专号》2015年秋冬卷。
肖向东:《论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基于“战争文化”与“人学”视角的考察》,《江海学刊》2013年第6期。
徐贲:《中国国民启蒙的前景与困境》,《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3期。
徐刚:《因爱之名的历史叙事》,《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徐学清:《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的杂糅——与陈思和商榷》,《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3期。
严歌苓:《悲惨而绚烂的牺牲》,《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
扬·阿斯曼:《什么是文化记忆》,陈国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
杨剑龙、叶周、黄宗之等:《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困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年第4期。
杨庆祥、沈闪:《“非虚构”与“体制化”——“非虚构写作”对谈》,《当代文坛》2019年第1期。
余蓝、郭世宝:《跨国移民时代加拿大多元文化课程建构——基于跨国主义与跨文化主义》,《比较教育》2019年第7期。
袁劲梅:《创作谈:〈九九归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第10期。
翟永明:《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光明日报》2008年4月11日第11版。
张福贵:《“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江汉论坛》2013年第9期。
张翎:《浴火,却不是凤凰》,《中篇小说选刊》2007年第2期。
张清华:《持续狂欢·伦理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一个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张若西:《李彦访谈札记》,《华文文学》2018年第5期。
赵静蓉:《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
赵庆庆:《风起于〈红浮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第1期。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赵小建:《美国华人社会的阶级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周丽娜:《繁华背后是什么——谈近年来的“职场小说热”现象》,《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周聿峨、郭秋梅:《跨国主义视角下的华人环流思考》,《八桂侨刊》2010年第3期。
朱崇科:《台湾经验与张贵兴的南洋再现——兼及陈河〈沙捞越战事〉》,《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朱骅:《离散研究的学术图谱与理论危机》,《世界民族》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