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方志类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安徽省凤阳县地方志编委员会:《凤阳县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长丰县地方志编委会:《长丰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滁州市(县级)地方志编委会:《滁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肥东县地方志编委会:《肥东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阜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南县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
光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光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固始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始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肥市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省志·方言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潢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潢川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怀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远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江苏省方言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罗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罗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来安县地方志编委会:《来安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
李申:《徐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
利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利辛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
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县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信阳地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商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
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濉溪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二 专著类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美]布龙菲尔德,袁家骅等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陈广忠:《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丁邦新:《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音韵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焕庸:《淮河》,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版。
胡治农,沈卜英,孟庆惠:《安徽方言概况》,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1962年版。
江蓝生:《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金陵:《合肥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1995年版。
刘丹青:《南京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
孟庆惠:《安徽方音辨证》,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潘悟云:《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平山久雄:《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钱增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史皓元,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版。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第二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士元:《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邢公畹:《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薛凤生:《汉语音韵史十讲》,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耐思:《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杨亦鸣:《李氏音鉴音系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鸿魁:《明清山东韵书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音概况》,河南师范大学1982年版。
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玉来:《韵略汇通音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张玉来:《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年版。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竺家宁:《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学生书局1986年版。
三 学位论文类
陈丹玲:《切音捷诀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7年。
崔晨曦:《 砀山县城话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冯秋丽:《息县方言语音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葛丽:《河南淮滨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3年。
郭丽:《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贡贵训:《安徽怀远方音调查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2004年。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
何自胜:《六安话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吕梅:《光山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吕玲娣:《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钱芳:《明代江苏词人用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宋艾乔:《安徽定远朱湾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王婷婷:《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年。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3年。
徐森:《萧县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许颖颖:《〈全清散曲〉用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叶祖贵:《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岳冉:《从六安望城岗方言看江淮官话的元音高化现象》,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5年。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邹冠丽:《安徽肥东古城方言共时音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5年。
周德春:《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四 论文类
鲍明炜,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方言》1985年第2期。
鲍明炜:《江淮方言的特点》,《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陈刚:《古清入字在北京话里的演变情况》,《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5期。
丁邦新:《汉语方言接触的几个类型》,《语言学论丛》1998年第20辑。
丁邦新:《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7年第4辑。
方环海:《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系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第2期。
方环海:《古今中外音韵通例》与十九世纪的江淮官话》,《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贡贵训:《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及归属》,《汉语学报》2011年第1期。
龚佩琏:《新县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郝红艳:《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现状》,《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
何自胜:《六安话入声字舒化现象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方言》1985年第3期。
贺巍:《中原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
蒋希文:《从现代方言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里的读音》,《中国语言学报》1982年第12期。
金熏镐:《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瞿霭堂,劲松:《叠置式音变献疑》,《语言研究》2008年第2期。
瞿霭堂:《语音演变的理论和类型》,《语言研究》2004年第6期。
赖江基:《吴域所分古韵考》,《暨南学报》1986年第3期。
黎新第:《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李建校:《陕北晋语知庄章组读音的演变类型和层次》,《语文研究2007年第2期。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
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方言》1985年第2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李小凡,陈宝贤:《从“港”的词义分布和地域分布看古吴语的北界》,《方言》2002年第3期。
李新魁:《论《中原音韵》的性质及它所代表的音系》,《江汉学报》1962年第8期。
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语文研究》1980年第1期。
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7年第4期。
鲁国尧:《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上)》,《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鲁国尧:《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中国语文》2003年第2期。
吕永卫,张鹏:《萧县方言同音字汇(上)》,《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吕永卫,张鹏:《萧县方言同音字汇(中)》,《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吕永卫:《萧县方言同音字汇(下)》,《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罗自群:《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看湖北方言的声调特点》,《语言研究》2002年第S1期。
麦耘:《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麦耘:《汉语语音史上的ï韵母》,《音韵论丛》,《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9—47页。
麦耘:《论近代汉语-m韵尾消变的时限》,《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潘悟云:《竞争性音变与历史层次》,《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65页。
平山久雄:《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钱曾怡:《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中国语文》2004年第6期。
钱曾怡:《汉语方言学方法论初探》,《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
桑宇红:《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北方方言中的读音类型》,《燕赵学术(春之卷)》2008年版,第21—32页。
沈建民,杨信川:《也谈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苏锡育:《凤台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苏锡育:《阜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孙华先:《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孙宜志:《合肥话泥来母今读[z]声母现象的探讨》,《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田恒金:《汉语方言“泥”“来”二母相混类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王国启:《固始话声、韵、调系统及其与普通话对应规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王海燕:《方言分区语言外部标准应用的个案考察—以泗洪方言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王洪君:《〈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时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
王琴:《安徽阜阳方言来自古照组的f声母》,《方言》2009年第4期。
王琴:《阜阳方言二十年来语音、词汇变化透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王群生:《湖北双方言临界带入声消逝的轨迹》,《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吴波:《合肥话“-i”“-y”音节声韵母前化再探》,《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吴海涛:《简述宋元时期淮河流域商贸的变化》,《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吴海涛:《元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
伍巍:《合肥话“-i”、“-y”音节声韵母前化探讨》,《语文研究》1995年第3期。
熊正辉:《官话方言分ʦ tʂ的类型》,《方言》1990年第1期。
星汉:《前后鼻韵母押韵平议》,《殷都学刊1999年第1期。
徐承俊:《云南云话调查报告提纲》,《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三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第101—104页。
许仰民:《信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特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杨福绵:《罗明坚、利马窦《葡汉字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5期。
杨永龙:《河南商城(南司)方言音系》,《方言》2008年第2期。
叶宝奎:《也谈近代官话的“标准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
曾晓渝:《试论《西儒耳目资》的语音基础及明代官话的标准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张安生,贡贵训:《安徽怀远方言的入声演变及归属》,《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张光宇:《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古代篇》,《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
张光宇:《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现代篇》,《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
张树铮:《语音演变的类型及其规律》,《文史哲》2005年第6期。
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语言科学》2004年第4期。
张卫东:《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张玉来:《本悟本《韵略易通》与明代云南方音》,《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
赵宏:《浅谈汉语入声韵塞音尾消失的原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方言》2008年第4期。
赵学玲:《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语言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