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典古籍
(秦)吕不韦编著,(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南朝·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南朝·梁)钟嵘著,萧华荣注译:《〈诗品〉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刘知幾著,(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明)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清)丁晏:《曹集诠评》,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清)胡文英:《屈骚指掌》,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蒋骥撰:《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姚鼐、王先谦编:《古文辞类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黄怀信等注:《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黄灵庚主编:《楚辞文献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中西书局2012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
二 学术著作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邓国光:《挚虞研究》,(香港)学衡出版社1990年版。
董治安:《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齐鲁书社1994年版。
范卫平:《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弗雷泽著:《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汪培基、徐育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中华书局2010年版。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郭沫若:《诅楚文考释》,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版。
黄凤显:《屈辞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太阳循环文化揭秘》,齐鲁书社1998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蒋南华:《屈原及其〈九歌〉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廖群:《先秦两汉文学的多维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廖群:《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刘刚:《宋玉研究资料类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罗义群:《苗族文化与屈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毛庆:《屈骚艺术新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孙作云:《天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田耕滋:《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冠:《赋话广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
王小盾:《诗六义原始》,《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闻一多:《神话与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广平:《宋玉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年版。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姚爱斌:《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游国恩:《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俞剑华主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袁梅:《楚辞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曾枣庄:《中国古代文体学》(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从军主编:《汉画像石》,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赵逵夫:《屈骚探幽》,巴蜀书社2004年版。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三 期刊论文
陈桐生:《楚辞五体源流论》,《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陈桐生:《商周史官文化向战国士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说理散文的影响》,《文史哲》2008年第3期。
褚斌杰:《楚辞的文体》,《百科知识》1979年第5期。
褚斌杰:《屈原〈九歌〉文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1期。
丁冰:《楚辞渊源试探》,《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范卫平:《1995—2004年“楚辞体”文体特性研究论文述要》,《职大学报》2006年第1期。
方铭:《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高国兴:《楚辞成因论略——中国早期诗歌源流的探索》,《东疆学刊》1994年第2期。
高国兴:《楚辞体形成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郭建勋:《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过常宝:《〈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韩高年:《〈九歌〉文体新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何念龙:《骚、赋文体辨——兼说屈作不当名赋》,《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何直刚、刘世枢:《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黄永林:《古江汉民歌是楚辞产生的摇篮——楚辞与江汉民歌的关系研究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蒋方、张忠智:《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李伯敬:《赋体源流辨》,《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李华年:《骚体渊源新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
李中华:《楚辞的文体界定与文体渗透》,《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廖群:《楚地巫风与屈辞“寓言体”考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廖群:《楚歌“代言体”与〈离骚〉三章臆说》,《中国楚辞学》(第五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廖群:《原始与文明的交响曲——楚辞艺术形态考察,兼论楚辞与〈诗经〉的逻辑关系》,《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刘培:《屈骚传统的多角度解读——南宋中期骚体创作》,《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刘纲纪:《楚艺术美学五题》,《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刘泽华:《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法]罗思德:《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毛庆:《从考古发掘的楚文化资料看屈赋产生的艺术背景》,《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
毛庆:《论屈原对〈九章〉的整体构想及整理》,《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潘啸龙:《〈九歌〉六论》,《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孙常叙:《〈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创刊号。
孙津华、程章灿:《先唐“九”体源流述略》,《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孙作云:《楚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巫之配置方式》,《文学遗产增刊》(第八辑),中华书局1968年版。
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王传富、汤学锋:《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萧兵:《论〈九歌〉篇目和结构——〈九歌十论〉之五》,《齐鲁学刊》1980年第3期。
徐徐:《论“楚辞体”的演变——兼谈屈原作品的文体》,《荆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徐嘉瑞:《九歌的组织》,《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徐志啸:《汉代拟骚诗产生与兴盛的原因》,《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姚小鸥、孟祥笑:《赋体文学源流与〈招魂〉的文体性质》,《学术界》2012年第6期。
姚小鸥:《〈天问〉意旨、文体与诗学精神探原》,《中国楚辞学》(第十五辑),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易闻晓:《汉赋“凭虚”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余行迈:《先秦史官制度概说》,《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S1期。
詹福瑞:《汉大赋的内在矛盾与文士的尴尬》,《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赵辉:《原始宗教与楚辞》,《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赵逵夫:《〈天问〉的作时、主题与创作动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赵逵夫:《屈赋对古诗风格情调的继承与创造》,《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赵敏俐:《楚辞的文体区分与屈宋的文体意识》,《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
赵敏俐:《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