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2025-06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满铁”调查资料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地位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作为代表日本国家意旨和代行日本国家职能的“国策”会社机构,其下设的调查机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现在保留下来的“满铁”调查资料中,保存了大量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料,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分析,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中流砥柱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敌进我进”:八路军在华北的制胜之道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囚笼政策”与“三光扫荡”的凶猛攻势,毛泽东提出革命性游击战略:将防御战转化为进攻战,在持久战中实施速决战,以内线作战牵制外线作战,尤其强调“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这一思想催生出“敌进我进”的战术奇观——当日伪军进攻根据地时,八路军主力反而深入敌占区,与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在文明互鉴中推动政治学理论研究

      在文明互鉴与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为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活水源泉”,应在政治学学科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实需求   通过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融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基于外部环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人文性: 困境与出路

      当前,政治思想史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既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也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但前者尤甚)。这种情况已经在学界引起一定关注,并且有过一些讨论。   人文性·重复性·创新性   政治思想史研究(以及一般的思想史研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属性来说,与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政治思想史的两个世界

      政治思想史有两个世界——指向学问的文本世界和指向事功的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两个维度,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应然与实然。   政治思想史的两种创作主体   以往的政治思想史叙事主要是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史。无论是周辅成选编的《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中国电影百廿周年的历史贡献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的百廿之年。回望中国电影120年来的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大众媒介,还是一种社会公器、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电影都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   中国电影始终致力于引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中国电影研究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从1979年8月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在京成立到2020年中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的完整性、电影艺术的成熟度以及国际影响力都体现了“电影强国”的体征,电影研究队伍也从仅以百计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中影协等专业机构研究人员到除了电影专业研究机构之外的全国高校电影及相关专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中国电影文化原创力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电影自1905年《定军山》问世至今,已经走过了120年的风雨历程。百廿时光中,电影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变迁,也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电影,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化和多元化创作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飞速发展,文化原创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原创力不仅是中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9
    2025-06

    沉静的望海者

      王运熙出生在江南小镇,年幼时经常跟随母亲到附近沙滩上听潮拾贝,尽情嬉戏,“海”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晚年他身居闹市,再没有机会凭海远眺,便特意将书斋命名为“望海楼”,聊以寄托思乡之情。“望海”的开阔视野和高远旨趣,用来形容他的学术追求也非常贴切。自20世纪40年代起,王运熙就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69170171172173174175176> 跳转至共 4148 页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