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观

¥5.4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11

字      数: 2270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出发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把握和调整,去现实地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立场出发,以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强调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则出发,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出发,去把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超越了以往历史上任何形式的自然观,实现了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理解。当今,面对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全球困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正确认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努力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观问题的重新提出——“美丽的香格里拉”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希尔顿(Hilton,1900—1954年)发表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正是这部小说,使得“香格里拉”从此响彻了全世界。在小说的描写中,神秘的香格里拉雪山环抱、风清月朗,世居于此的人们以“任沧海横流、我只取一瓢饮”的“适度”哲学为“万世法”,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过着充实而富有活力的生活。

《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后,旋即获得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电影的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中更是传遍了全球。《不列颠文学词典》称,该书最大的功绩,是为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能够表达“世外桃源”的词汇,这就是“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当然是小说的隐喻。但由于作者希尔顿在小说中说“香格里拉”就在中国云南的藏区,因此,后世的人们便不免按此索骥,结果真的在中国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发现了现实的“香格里拉”。

早在《后汉书》的记载中,“雪山为城,江河为池”就是迪庆高原在地理上的千古形象。今天,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可以明显地看到,位于金沙江湾以北的迪庆州以其首府中甸(其意为“牦牛草原”,现已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形:江河从这个倒金字塔形的中间穿过,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和巴拉根宗雪山则是分处其中的一座座美妙绝伦的冰雪金字塔,辉煌安详、庄严肃穆,与江河日月同辉;中甸草原、纳帕海草原、迪吉草原,仿佛雪山谷地鲜花碧草织就的地毯,这巨大的地毯又被奶子河、纳赤河分成莲花状,人走在这个美丽的地毯上,顿时有步步生莲之感。

这个被称为桃源仙境的地方,不仅仅有“风清月朗,连天芳昔,满缀黄花”的美景。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数的6倍,几乎达到90%,如此的生态数据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但更为人们所称道的,却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民独特的自然观念和生活方式: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勤俭朴实、不尚虚华,对大自然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正是由于这种代代相传相续的自然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让香格里拉人为现代文明保存了一方净土。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小说家之所以要虚构一个“香格里拉”,无疑是要表达一种对于世界和平的无尽渴望。然而今天,当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香格里拉时,“这美丽的香格里拉”所承载的,显然又多了另一份情怀,那就是对一个能够远离现代文明洪流冲刷的世外桃源的深深期盼。然而,远行的人们驾驶着大车小车欢快地驶向杜鹃花盛开的牧场草甸,当形形色色的摄影家们扛着各式各样的“长枪短炮”醉心于明净如画的雪山圣湖时,我们可曾想到:这川流不息地涌向香格里拉的人潮车流,到底会给它带去什么样的命运?

无独有偶,就在希尔顿发表《消失的地平线》以后将近三十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Carson,1907—1964年)在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又一个小镇的故事。然而,在卡逊的描绘中,这个小镇却有着和香格里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命运:

这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它坐落在一派繁荣的农场中央,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树成林,这里的一切生物都同其周围的环境相处得非常和谐,也正因为如此,从前的小镇是美丽的:春天,繁花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夏天和秋天,橡树、枫树和白桦树透过松林的屏风散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清凉的小溪从山谷中流出,灌溉着生活着鲑鱼的绿茵池塘。

小镇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直到有一天,第一批居民们来到这里修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开始笼罩了这个地区,不祥的征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纷纷病倒和死亡,农夫们诉说着他们多病的家庭,医生们则为病人中出现的怪病感到困惑不解。

于是很快,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园中觅食的鸟儿不见了,曾经荡漾着鸽子、乌鸦和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声浪的早晨,现在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曾经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的两旁,现在排列着的仿佛是火灾浩劫后的焦黄枯萎的植物;甚至小溪也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和喧闹,因为所有的鱼也已经死亡,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地。小镇已经被生命所抛弃,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寂静的春天,无声无息。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伟光.新大众哲学: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