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表述

¥3.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11

字      数: 146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表述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就是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群众中来、群众中去,是内在一致的,讲的是一个道理。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变”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相一致,全面概括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客观地表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全过程,既是人类认识的唯物论新表达,又是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新表述。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的简明概括——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伟大作用看“两变”思想

1963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加了一大段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述,后来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题发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1]这段话被概括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变”思想。毛泽东认为,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有的同志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教育。[2]“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道理两种表述。“两变”思想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的简明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总结。端正思想,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一定要深刻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两变”思想,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办事。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其伟大历史作用生动体现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

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英、法、德等国家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作为其阶级表现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思想巨匠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总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巨大的物质进步与深刻的社会矛盾,同时吸收、改造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和前人的理论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宣称,在全人类解放事业中,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工人阶级则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有了工人阶级的物质力量,又有工人运动的物质实践,有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物质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物质前提下,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大脑的加工而形成的。这一过程恰恰是“物质变成精神”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欧洲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结合,转化为声势浩大的工人阶级改造旧社会的社会主义运动,这一过程又恰恰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进入20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为垄断资本主义所替代,社会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大幅提升,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愈益激化,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在物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当时的俄国,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列宁顺应这一时代环境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指引之下,俄国工农群众打碎旧沙俄帝国的锁链,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进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伟光.新大众哲学: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