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

¥5.6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11

字      数: 2356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决定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规律。

唯物史观肯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物质生产力起着最终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它也从来没有否认历史活动中存在人的有意识的主体能动性,坚持认为要揭示社会历史秘密,必须揭示既体现人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一。

一、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逻各斯”与社会规律

在本书辩证法篇提到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0—前470年),除了提出“一切皆流”的辩证思想外,还以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到特定的物质形态中去寻找世界之本,力图找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原。他把“火”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用火的燃烧与熄灭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与消灭。他说:“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1]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他把这个规律称作“逻各斯”(logos)。“逻各斯”是古希腊语,可译为中文的“道”“法则”或“规律”。这个“逻各斯”,人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须臾不能离开它,因为万物都是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的。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最早从朴素唯物论的角度认识到客观规律的西方哲学家。自然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规律也是整个自然规律的一部分,社会规律服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过程,是固定的、反复出现的、长期起作用的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作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社会规律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定的、长期起作用的社会的普遍联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了经典阐释:“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

每一历史时代的生产方式是该时代之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构成了一条贯穿于全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的红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规律。

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认识社会规律,把握、顺应社会规律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与唯心史观论战,常常不得不强调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主要原则。但在肯定经济因素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其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不认为经济因素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社会内部,既要看到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于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自然基础、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各个国家相互交往所形成的世界历史背景。

如果只是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并将经济视为社会历史中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否认社会中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于经济的影响;只是从一个社会内部寻求其发展变迁的原因,而忽视了周围环境、外部条件以及时代特点对于该社会的影响,就不能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3]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发展既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但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4],“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5]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伟光.新大众哲学: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