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利益论

¥5.1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11

字      数: 2138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利益论

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党性的集中表现。

利益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内在推力。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点。

一、利益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关于司马迁的利益观

《史记》是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历经千辛万苦、遍览名山大川、饱受宫刑之耻后写作而成的。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通过阐述管仲(前719—前645年)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合理性,引出古人圣贤的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利”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追求“利”是正当的。

利益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正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才促进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列宁认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2]。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讨论过“利益”问题,但他们对利益问题的看法,即利益观各不相同。

许多古代思想家都把利益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论述的重要议题。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肯定义利的统一。但就总体而言,他强调“重义轻利”,多次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重要命题。他站在维护当时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立场上,也提出过“不与民争利”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相当多思想家肯定“利”的积极作用。荀子(约前313—前238年)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的。墨子(前468—前376年)提出“兼相爱,交相利”[3],把“利”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后期墨家继承墨子的思想,指出“义,利也”,以功利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年)将“利”作为人的行为的动力。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年)推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则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提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朱熹(1130—1200年)等宋明理学家对这一学说大加肯定,否定“利”的合理性和历史作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理学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封建阶级的利益观。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欺骗老百姓的把戏,遵从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让被统治阶级放弃利益追求,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事实上,封建地主阶级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利益欲求。

针对宋明理学的禁欲思想,南宋思想家陈亮(1143—1194年)和叶适(1150—1223年)主张功利主义,认为道德不能脱离国计民生,不能脱离生活,道德需要借功利实现其价值。明清之际反对封建礼教的斗士李贽(1527—1602年)宣传个人功利主义,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工商阶层的利益诉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观是一个反驳。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1635—1704年)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主张谋取利益和道德原则相结合,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统一观;“义中之利,君子所贵”的个人功利观;以富天下、强天下为内容,以安天下为目的的社会功利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为价值标准来评价人才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经世致用的用人观。颜元还以“撒网得鱼”为比喻,认为“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4]说明世界上没有不计功利的行为。他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义中有利,利中有义,合理之利含有义,合义之事内含利。颜元的利益观是对封建唯心主义义利观的否定,有其合理价值。

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利益问题的论述也有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利益(inter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cesse,原义是指某些具有报酬性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年)在《理想国》中论述“公道既为政府之利益,非即强者之利益乎”[5],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观。

17世纪荷兰唯物论者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年)认为,人为了保存自身而尔虞我诈,彼此处于敌对状态,人的自私需要是社会冲突的最终原因。17世纪英国唯物论者霍布斯(Hobbes,1588—1679年)则说:“对于每一个人,其目的都是为着他自己的利益的。”[6]他有一句名言:“人对人像狼一样。”因为在他看来,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爱心”“自利心”,人是彻头彻尾的利己的存在,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全面战争和冲突的原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伟光.新大众哲学: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