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民间化的社会效应

¥3.8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89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群学民间化的社会效应

群学的民间化,就是将群学思想及制度推行于天下之民。民间化的目的是“化民间”,带来民间生活的文明化、秩序化与规范化。理论下沉民间,强化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族群整合与绵延。大道易简,群学为群众所掌握,渗入日常生产和生活,使群学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

一 民间化与社会化

群学思想与制度的民间化就是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化”之一种情形。吉登斯认为,“社会”是以其所嵌入的一系列其他系统性关系为背景,从中“凸显”而出的社会系统。社会具有确定的结构性、具有跨越时空的全局性“制度聚合”(clustering of institutions)。这种聚合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定性特征。[1]因此,社会化就不仅是在群体新成员的补充和再生产之后,开展的一种训练与教育新成员的活动[2],而且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制度嵌入已存的其他社会系统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融合过程。我们可以把“整合”理解为不同行动者或集合体之间(自主与依赖)实践的交互关系。这样,社会整合就意味着面对面互动层次上的系统性;而所谓系统整合,指的则是与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上身体不在场的人之间的关联。系统整合的机制无疑是以社会整合的机制为前提的,但在某些关键方面,前者与共同在场关系里包含的那些机制也会有所差异。[3]

钱穆认为,传统上中国人言“群”不言“社会”。从群学视角而言,“为人须是与人群,不与人群不尽人。大舜与人焉有异,帝尧亲族亦推伦”[4]。人与群一,族群绵延依赖亲族“推伦”。故有生必有群,非群即无生。自小生命至大生命,一以贯之,乃成其为道,亦即生命之大总体。[5]因此,中国文化传统,第一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第二在中国每一个家庭,第三是在我们的国家。[6]庙堂和山林,皆和群学及其民间化互为表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杨善民,王处辉,高和荣,郝彩虹,杨宝玉,邓万春.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