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礼重信以交友

¥5.2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121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尊礼重信以交友

交往的制度化主要涉及行为规范如何建立的问题,它有时也以习俗的形式体现出来,交往的制度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潜移默化、广泛而深远。

除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关系之外,朋友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也是重要的交往对象,它的准则是“信”。“信”与祭祀活动有关,一方面,通过祭祀活动而申明的“宗教性私德”,最初乃是对祭祀与巫卜仪式者的要求,神秘主义色彩浓重;另一方面,无论人际交往还是郡国之间的契约盟誓,“信”必不可少,因此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于个人交友与群体稳定和谐至关重要。[1]

朋友关系是人走出家庭、实现社会化的一种形式,相比其他各种际遇,朋友关系更加稳定和亲密。与朋友交往便是一种合群实践,既涉及对交往准则的遵循,又体现社会中的共同感、共有的文化氛围、人们互相的情感关怀等。汉代人们对待友谊非常慎重,制定了严格的交往程序。在交往过程中,汉朝强调“先人后己”,采取了孝顺父母、重义让礼、见贤委位、舍己为人等举措,士人和官员必须做表率,并承担教化的责任。汉朝致力于延续、恢复尊礼的规范,对结交、拜访、会客、上下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高和荣)

一 交友有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朋友及友谊的描述占据了重要的分量,谁人不知孔子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孔子将该句放在首卷首篇之位,充分显示出其重要性。孟子将朋友看作五伦之一,这种社会关系并非基于血缘,在交往中存在诸多具体准则。

(一)交友有道的含义

朋友含义的确定,有一段发展演变的过程。根据吕思勉对“友”的研究,“朋友”的古义是群臣,“《毛传》曰:‘朋友,群臣也。’此古义”[3]。《史记》中也有“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4]而朋友与君臣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经历了三变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时期的友,这时的友指的是族人,君臣、父子和兄弟都包含在这个概念中;第二阶段即孔子之世,父子和兄弟两伦各自独立,而朋友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由族人变成了以士为基本成员,友道是君臣之道的基础;而到了战国中晚期的第三阶段,经由韩非,君臣与朋友彻底成为彼此独立和分离的两伦,二者之间的文化联系被消解。[5]

至此,被现在广泛接受的朋友的内涵已经定型。《说文解字》对朋友概念的解释为,“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6]可见,友即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孔子对此表述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7]朋友之间应该互相鼓励督促,以劝勉来共同进步,从而彼此成就。朋友不仅提供了一种情感寄托,而且扮演着陪伴成长的角色。黄人杰认为夫妇、父子和兄弟三伦属于家庭伦理,以情感维系为重;君臣一伦则是属于国家和社会的伦理,以义理关系为主;而朋友一伦则属于社会的伦理,兼具义理与情感。[8]可见,朋友之于个人,具备双重要义,曾子言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朱熹对此的注解为“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9]。与友相伴,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共同求取于道,这是友的真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高和荣,王处辉,刘少杰,杨善民,邓万春,何健.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