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固本在养民

¥10.7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243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安邦固本在养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是治国安邦之策,也是安邦固本之法。只有处理好了民生问题,国家政权才能得到稳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认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意味着解决民生问题,是治理有道的直接体现,改进民生有利于得民心,促使人民对政权的拥护,从而得到天下。《左传》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说的是只有积极投入生产,保障物质的丰盈,才能够实现对民生的保障。善群对应的是治国,治国在于养民,探索古人留下的治国理政经验,就不能不提及民生领域的举措。那么,如何让朝野一心,实现“安邦固本”?如何养护万民,使其得以休养生息?社会遇到灾荒问题,如何开展及时的救济?朝廷平时如何做好积储工作以防备灾荒?等等,这些都是安邦固本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治国理政者在制度层面上予以考虑并加以实施,否则必将危及政权的稳定。在仓廪实基础上百姓才可知礼节,这是养民的目标。秦汉时期,国家的大一统使得朝廷上下有条件制定并落实这些民本主张和政策,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加以制度化,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养民作为统治的要旨,是朝廷对民众最基本的生计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历史上看,周武王下令“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3],春秋时期,齐景公“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4]。汉代更是将赐予“鳏寡孤独”者粮食和衣帛、拯救灾民于水火作为常态化事项。汉朝的大一统以及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改进过程中,统治者大都将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执政任务,他们结合实际情况颁布诏令,诸多以民为本的主张通过制度化方式得到了落实。为此,本节讨论了养民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命题。

(高和荣)

一 民为国本

“民为国本”上承先秦儒家民本的群学思想,是对民众与国家关系的凝练。

(一)民为国本的提出

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渊源已久。金耀基认为,“中国的民本思想胎息于《尚书》,孕育于孔子,而孟子建立之,遂成为一代宗师,荀卿虽取君主之观点论政,但其终局之目的,亦在人民身上”[5]。夏商时期,统治者敬神重鬼,大多依靠卜筮结果看待世界,少有关注民事;西周时期,统治者敬天重民,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6],民众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迅速跃升。据《尚书·五子之歌》言:“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7],明确将民众视为“邦”之根本。先秦儒家继承发扬了民本思想。孔子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寄托他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孟子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将民众置于治国理政的首位。荀子认为,在君民关系上,“上之于下,如保赤子”[10],在强调统治者应爱民如子的同时,彰显民众的重要性。秦汉时期,先秦时期诸侯并存局面已然不再,“民为国本”成为民本思想的表达。

首先,商鞅变法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变法,秦国上下谨守法规,全民耕战,开始走上兼并六国之路;商鞅变法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一直盛行,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更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然而,法家思想强调君主的无上权威,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严刑峻法方能加以控制治理。也就是说,在君民关系层面,法家思想与儒家的民本思想截然不同。在战国纷争时代,民众普遍面临列国争战的威胁,他们渴望一个统一而稳定的政权,这是法家思想能够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当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后,百姓自然会青睐宽仁的社会政策及其治理方式。此时如果继续奉行高压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势必导致失去民心。秦王朝的覆灭提醒后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民众的重要性。

其次,秦朝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频发,起义者与六国复国运动合流,最终形成项羽和刘邦相持的局面,频繁的战争导致民生凋敝。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1],西汉初年社会破败的情况可见一斑:百姓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荒年时一石米可以飙升到五千钱,死者超过半数;即使贵为天子,连颜色一样的四匹马都找不到,王侯将相出行则只能乘坐牛车。严峻的社会现实敦促统治者将注意力转向关注民众生活和恢复社会经济。

最后,两汉思想家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群学思想。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12],认为民众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础;董仲舒提出以“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13]方式实现“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14]目标;王符认为,由于“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所以“君以恤民为本”,按照民众愿望行事,此乃“民心”与“天心”的统一。[15]

(二)民为国本的制度化

民众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16],强调民众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高和荣,王处辉,刘少杰,杨善民,邓万春,何健.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