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存在历史性特征的揭示

¥3.7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12

字      数: 115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存在历史性特征的揭示

在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一方面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实证,进而发现了两者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通过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揭示社会存在历史规定性的双重旨趣。在20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中,谱系学方法侧重批判性地实证,现象学方法注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两种方法都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但是只有将两者深入社会存在历史性的维度中去,才能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性特征。

在20世纪30年代,卢卡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1]。虽然单个无产者的历史理解可能被“物化”意识所渗透,但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实践反而可以在历史运动的辩证总体中获得现实的统一性。可以说,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的双重旨趣。马克思本人对这一旨趣的揭示,经历了一个从批判性地实证到对“实证唯心主义”展开批判的过程。在当代语境中,对历史辩证法理论旨趣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特征,而且对于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自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 黑格尔辩证法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众所周知,黑格尔是第一位真正将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贯穿进历史研究的哲学家,而他完成这一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就在于把辩证法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马克思通过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推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与此同时,马克思将两者都指认为了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辨想象的意识形态。概言之,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发现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理论进程,在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内在机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间,也必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依据海德格尔的分析,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2]。形而上学追问一切实在对象背后的终极存在并把它作为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根据,即实体或本体。除此之外,“形而上学响应作为逻各斯的存在,并因此在其主要形态上看,形而上学就是逻辑学,但却是思考存在者之存在逻辑学,因而就是从差异之有差异者方面被规定的逻辑学:存在—神—逻辑学”[3]。传统形而上学在对终极本体的探讨中,逐渐确立起了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的推理方法,同时也就将逻辑理性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薛晋锡.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存在历史性特征的揭示[C]//王宗礼,马俊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0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