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交往批判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更新与发展

¥5.9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1-10

字      数: 1813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走向交往批判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更新与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交往批判理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若干基础,从理论上阐述交往在社会中的作用、交往与异化、交往在社会斗争中的作用、民主交往的社会斗争、数字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及数字社会主义人本主义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是对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反叙事、反理论、反政治,交往批判理论应该借鉴这一传统,交往和工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交往是中介的、组织的,是社会性的生产过程,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在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是由工具理性和合作理性的对立所塑造的,权威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两种基本对立的社会组织模式,而工具理性造成了异化并且使之普遍化。

数字资本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维度,其中数字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技术促进了资本、影响力和声誉的积累。在善的、以公有财产为基础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交往理论致力于为其社会的建立提供一个善的、以公有财产为基础的、公共互联网的环境,其社会具有鲜明、民主的公共领域。

关键词:异化;交往批判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实践交往

一 引言

本文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交往批判理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若干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已不合时宜。在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中,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并将注意力从经济上移开。正如大卫·哈维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灵活的积累制度的一种合法化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和文化还原论取代了阶级政治和政治经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是文化研究中后结构主义和身份政治的倡导者,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评论当代理论时说,“在试图摆脱经济还原论的过程中,忘记了原本就存在着经济”[1],而缺乏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传统”来进行批判研究[2],这就造成了批判问题上一个“真正的弱点”。在新自由主义扩张时期出现的想要摆脱马克思及对阶级和资本主义批判性研究的状况是自相矛盾的,即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新形式的紧缩和不稳定劳动的出现,学术界和知识界的主流否定了马克思分析的政治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敌视中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想共识。

2008年,一场新的世界经济危机伴随着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对立而爆发。从那时起,人们对马克思的著作越来越感兴趣。今天,人们已经很难否认马克思能够并且应该为21世纪的社会提供分析。鉴于这一发展,本文旨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由于信息和交往技术以及交往工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社会理论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交往?交往在社会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交往在资本主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交往在数字资本主义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重新审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来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节概述了当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重要性。第三节分析了交往在社会中的作用。第四节讨论了交往、异化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数字资本主义中的交往。数字资本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维度,其中资本、影响力和文化霸权的积累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中介的。第五节分析了斗争与交往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斗争中的例子给予了特别关注。第六节在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社会主义人本主义斗争的语境下得出本文的结论。

二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的社会理论,其理论基础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价值论和政治学关注的是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以取代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权威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集中于对人、人的本质、人的实践、异化、政治实践、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主体/客体、实践/结构、劳动/资本、经济/非经济、连续性/间断性等辩证法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凯文·安德森(Kevin Anderson)、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ior)、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杜娜叶夫斯卡娅(Raya Dunayevskaya)、齐拉·爱森斯坦(Zillah Eisenstein)、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罗歇·戈德曼(Lucien Goldmann)、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大卫·哈维(David Harvey)、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詹姆斯(James)、卡尔·柯儿施(Karl Korsch)、卡莱尔·科西克(Karel Kosik)、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acs)、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克瓦米·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朱利叶斯·尼雷尔(Julius Nyerere)、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n)、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希拉·罗博瑟姆(Sheila Rowbotham)、罗易(M.N.Roy)、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亚当·沙夫(Adam Schaff)、凯特·索珀(Kate Soper)、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P.Thompson)、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衰落与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衰落相关,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以及结构主义对人的攻击促成了后人本主义的兴起,也对阿尔都塞(Althusser)和福柯(Foucault)的社会理论产生了影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宗礼,马俊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9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